«June 2023»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公告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我的分类(专题)

首页(2340)
幽你一默(198)
美食与健康(55)
English(832)
文学欣赏(76)
计算机应用(694)
音乐(120)
小知识(235)
修身养性(289)
相关下载(10)


最新日志
七天养成一个好习惯,52个星期后你就会脱
TOP TEN RULES TO BAG
到了才知道~
给更重要的事留出更多时间
那些最熟悉的“陌生”词
一个好男人一生中要处理好七件事:
Heart to Heart
10招教你应对粗鲁的人
10个小细节 平凡的我们也能改变世界
毕业生为何都要穿学位服
六字英文微小说:言有尽意无穷
Education
用26个英文字母概括80后的生存原则
2014年巴西世界杯主题曲《We Are
年轻的求职者都会犯的10个错
屁话自有屁用
15大信号 在我们身边的都是好朋友
人生是一场相逢,又是一场遗忘
各国简介中英互译
7 cardinal rules in

最新回复
回复:TOP TEN RULES TO 
回复:“我挺你”的10种英文表达
回复:啥样的身体才叫健康
回复:啥样的身体才叫健康
回复:sorry不是随便就能说的
回复:【蜗牛机型专用】风林火山 GHOS
回复:有些人
回复:和英国人交流要小心
回复: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解读白居
回复:英语最常用5000单词【英英注释】
回复:[收藏]色拉英语乐园教材[下载]
回复:英语最常用5000单词【英英注释】
回复:英语最常用5000单词【英英注释】
回复:英语最常用5000单词【英英注释】
回复:古人咏叹中秋的经典诗句
回复:[收藏]原子分析英语词根 2006
回复:[收藏]色拉英语乐园教材[下载]
回复:美国独立日
回复:嘴边最COOL的英语
回复: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留言板
签写新留言

牛年牛一把
牛年快乐
hello
分享
感谢
因为距离所以美丽
您的子域名已开通。

统计
blog名称:宁静致远
日志总数:2340
评论数量:2658
留言数量:88
访问次数:17443961
建立时间:2004年11月1日

链接




本站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文学欣赏]十五夜望月
hjx_221 发表于 2012/9/30 7:43:10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阅读全文(2889)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劝读哲文十篇
hjx_221 发表于 2011/11/3 8:23:53

劝读哲文十篇   阅读的意义   这世上最有趣的事,第一是人,第二是书。因为,书能使人抓住这个世界秘密的核心。   你读什么样的书就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你什么也不读,那么你的头脑就会萎缩,你的理想将因失去活力而动摇。   书籍和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心中理想世界的坚持,更是对我们思想和心灵的升华与净化,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   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评论过书籍的功能,他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阅读使文字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它比图像更空灵,比记忆更清晰,比冥想更深邃。它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让你凌驾于伟人的思考之上。阅读是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人生、社会,很多都源于阅读。   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通过阅读你可以视通四海,思接千古,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对于一个生命有限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而阅读的意义在于,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阅读使人超越动物性,不致沦为活动木偶,行尸走肉。停止阅读就意味着切断了与世界的沟通,与心灵的沟通,人生也就是进入了死循环,可以说,是阅读拯救了我们。   我们无力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却可以通过阅读改变人生的终点。   从读书看性格   易 芜   在美国纽约,有一个名叫"希尔塞心理咨询中心"的研究机构。它的主任霍夫曼博士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发现,读书与人的性格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正因为如此,可以通过读者业余时间喜爱阅读的图书报刊种类的不同,来了解他们在个性上的一些特点以及在情绪方面的某些变化。   霍夫曼博士归纳出了喜欢阅读下面15类图书报刊的人一般具有的性格特征。   1、如果爱阅读罗曼蒂克一类的小说--你肯定感情较为丰富充实,对直觉深信不疑,感到生活充满七彩阳光。难能可贵的是,在陷于困境或者面临失败时,你能顽强抗争,不会萎靡不振。   2、倘若喜欢看传记体裁的书籍--你必定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既有雄心壮志,又脚踏实地。谦虑好问是你最大的特点,在作出某项决定之前会思考再三,从来不轻率冒险从事。?   3、要是对小型报纸爱不释手--你的性格显得乐观快活,感情也较为外露。特别爱聊天,并以此作为一大乐事。在一起谈话的几个人当中,你必定是一个"当仁不让"的"中心发言人"。   4、如果很欣赏喜剧性的书籍--忧愁、痛苦和烦恼一定和你无缘,因为你是一个乐天派。笑口常开,青春永驻,具有潇洒的风度和风趣的性格,任何困难或阻力都无法使你为难。?!   5、倘若常读报纸和新闻性刊物--足以说明你关心国内外大事,眼观世界风云变幻,时时处处使自己的言行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愿当一名落伍者。你思维敏捷,对新事物能作出迅速的反应。   6、要是对画报或是大型画册兴趣盎然--你肯定热情好客,爱结朋友,同事、亲戚和好友都愿意到你家里造访。在家里举办的宴会上,你是一位

阅读全文(2937)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古人咏叹中秋的经典诗句
hjx_221 发表于 2011/9/6 16:40:19

古人咏叹中秋的经典诗句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下面是从历代诗词中节选出的与明月、中秋有关的名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阅读全文(7190) | 回复(1)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hjx_221 发表于 2011/5/14 7:21:01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会将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阅读全文(2073)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水龙吟 【宋】苏轼
hjx_221 发表于 2011/4/16 11:53:50

水龙吟  【宋】苏轼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②。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③。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①从教坠:任杨花坠落。②有思:即有情。③缀:连接。 【简析】
  小雨初晴的欣喜,使院庭的晚照也这般红丽!倒影芙蓉池的楼台,摇漾着动人的金碧,春晚的风,吹动飘拂的柳,含怎样依依的情!池面的嫩荷,不正如伊人饰戴的细巧青细?然而,时光毕竟已流过七载,故园依旧,良月好侣却已零散!过片的赞美由此化为惋叹,朱颜已老的词人,已再无心情赏景主。于是斜阳渐隐,金翠的楼台上,只剩下这位落拓归客的身影,坐对着暮霭四起的黄昏……

阅读全文(2009)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江城子”版改编广告词
hjx_221 发表于 2011/2/18 8:09:19

近日微博上“江城子”版改编广告词开始蹿红,如: 1. 十年生死两茫茫,恒源祥,羊羊羊。千里孤坟,洗衣用奇强。纵使相逢应不识,补维C,施尔康。 夜来幽梦忽还乡,学外语,新东方。相顾无言,洗洗更健康。料得年年断肠处,找工作,富士康。 2. 老夫聊发少年狂,治肾亏,不含糖。锦帽貂裘,千骑用康王。为报倾城随太守,三百年,九芝堂。酒酣胸胆尚开张,西瓜霜,喜之郎。持节云中,三金葡萄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阿迪王。 原词: 词牌格律【定格】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中表示可平可仄,平表示平声,仄表示仄声,韵表示韵脚位置)  (本是单三十五字,宋人改为双调。)
  以下格律标注释义为: ○表示平声。●表示仄声。◎可平可仄。韵表示韵脚。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指作者;死,指亡妻。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
阅读全文(3281)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古典诗词中的离愁
hjx_221 发表于 2010/4/9 16:25:23

古典诗词中的离愁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类的感情与生俱来,是诗词当中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正是因为有了情,古典诗词才有了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才有了感人的力量。情有多种,离情最苦,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合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代诗词曲中歌咏的重要内容,离愁具有极其动人的魅力,从古至今,人们为之肝肠寸断。在无奈之中,人们表现得或壮怀激烈,或戚心满怀,或悲观,或乐观。言别的名句不但触目皆是,而且又是那样一往情深,真挚感人,有的甚至被谱写成曲,如《易水寒》、《阳关三叠》、《长亭送别》……流传到今,仍然具有感人的力量。

一、 离别使人伤感,艺术表达方式为之增辉。

感情表达的方法有多种,艺术形式与感情完美的结合,就使诗词具有长盛不衰的魅力。

1、用典故。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借写荆轲事,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难舍难分的一般的离别诗的写法,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破空而来,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在感情上少了常见的哀婉,多的是慷慨激昂。再如《长亭送别》“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就用了“红泪”“司马青衫”“东飞伯劳西飞燕”三个典故,写出内心的无比的哀痛。

2、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传统的一种手法,把人的感情附着于外物之上,使感情表达得更为含蓄,耐人寻味。

以乐景写哀情,即用明媚的景色来反衬离恨。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景色反衬别离之悲。王夫之《薑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可见,乐景哀情,对比鲜明,效果更为强烈。如柳永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虽是良辰美景,只因即将离别,就无心欣赏,更能反映内心的苦痛。《诗经·采薇》篇写兵士告别家乡的情景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依依垂柳的美好春景,反衬士兵背井离乡、抛亲别友之痛。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之句,写扬子江边,春光正好,杨柳依依,杨花点点,但因为“君向潇湘我向秦”的离别,故景色虽好,却使人愁杀。作者迁情于景,景随情变了。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为人传诵,好就好在以美好的花鸟,来反衬出感时恨别的情怀,使美好的景物与人物内心的哀怨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以哀景写哀情。景物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物与人同伤心。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是以天地愁惨之状,水寒刺骨之感,衬托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的。白居易《琵琶行》一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是用来增添离别哀愁的。李商隐《无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句,选择一个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色作为分离的背景,必然倍增离恨,所以“别亦难”。《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之句,从景物写起,选取了几种具有深秋特色的景物:黄花、西风、归雁,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层次分明,绘出了一派萧瑟的秋景,勾起了人们无限的离愁别绪,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张生与莺莺的话别作了铺垫。使人读此,不期然的心情惆怅,这些诗
阅读全文(2648)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hjx_221 发表于 2010/2/16 15:04:27

  喜欢诗词的朋友都读过晏殊的《浣溪纱》春恨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这首词是晏殊的名作之一,基本上代表了晏殊的艺术风格。他的词集叫《珠玉词》,名字起得可算是恰如其分。《珠玉词》里象珠般圆转、玉似晶莹的作品委实不少,当初中文竞技场里不乏喜欢晏殊词的同学。此词明为怀人,而通体不着一怀人之语,是一篇以景衬情的佳作。
然而此词之所以流传千古,精华还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
这一联基本上用虚字构成。人们都知道,用实字作成对子比较容易,而运用虚字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卓人月在《词统》中论及此联时,说“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也说,所谓“律之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它虽然用虚字构成,却具有充实的、耐人寻味和启人联想的内容,这就更使人觉得难能可贵了。这一联写出了人们心中所有但为笔底所无的细腻感受,道出了自然界的规律。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提到具有某种哲理意味的高度上来加以描写。
“无可奈何”是作者的感觉、感受和感叹,“花落去”,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面对落花,联想到春天的消失,联想到人生的变易,止不住产生一种惋惜的心情,然而作者对此无能为力,只有徒唤“无可奈何”了。这里的“花”,既是指春天一开一落的花,又使人联想到其他许多一兴一亡的事情。“似曾相识”也是作者的感觉和感受。燕子秋天南去,春来北归,不违时节。它们差池双翦,贴地争飞,呢喃对语,由于体态相同,谁也难以分辨出其是否是旧巢双燕,故在“相识”之前冠以“似曾”二字。“燕归来”,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燕子的北来南去,象征着季节的变换和年华的交替。“燕”,既是指春来秋去的燕子,又使人联想到象燕子那样翩然归来,重寻故旧的人或物。“花”和“燕”变成一种象征,让人们想得很开,想得很远……。“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在这无穷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消失。“花落去”、“燕归来”,本属司空见惯的寻常小事,但当作者在这两个短句之前加上带有感叹色彩的词组“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以 后,于是便把这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纳入人生有限而时间永恒这一哲学范畴中来,创造出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 
关于此联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一次,晏殊来到维杨,住在大明寺中。他转来看去,忽然发现墙上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可惜没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进跑出,问个不停,终于打听到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于晏殊从诗句中发现王琪文学修养较高,很会写诗,所以,他立即决定要把王琪请来,一同探讨诗文。
王琪来了以后,发现晏殊善于赏诗论文,态度还很谦虚;晏殊见王琪性格开朗,言谈投机,又请王琪入席用餐。二人边吃边谈,心情特别舒畅。饭后,又一同到池边游玩。晏殊望着晚春落花,随口说道:“我想了个诗句写在墙上,已经想了一年,还是对不出来。”那个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一对句不但在词面上对得切合时宜,很有特点,而且在含义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挚友重逢,一见如故。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兴?因此,晏殊
阅读全文(2105)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老子名言一百句
hjx_221 发表于 2010/2/8 8:44:12

老子名言一百句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
阅读全文(2972) | 回复(1)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晁错论
hjx_221 发表于 2009/6/14 14:40:48

晁错论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责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於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於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坐在那里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去解决,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但一开始就用强制的手段去处理,那么天下的人由于习惯太平安逸,就不会相信我们。只有那些仁人君子杰出人物,才能挺身而出为天下的人去承担大难,以求建立伟大的功业。这当然不是在短时期内由那些只图求名的人所能做到的。
  天下太平,无缘无故挑起大难的开头,我能挑起它,我也要能收拾它,然后才有言辞向天下的人交代。如果事到临头,却想慢慢避开它,让别人来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祸患必然集中在自己身上。
  从前晁错竭尽忠心为汉朝出力,谋划削弱山东诸侯的势力。山东诸侯联合起兵,借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就杀了晁错来向诸侯解释。天下的人都悲叹晁错因为尽忠朝廷而遭杀身之祸,却不知晁错也有自取其祸的原因。
  古时候能够建立大功业的人,不只具有超出一般的才能,还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堤口,疏通大河,让水流进大海。当他的功业尚未完成的时候,也有堤坝溃决和洪水横冲直闯的可怕灾难。只因为他事先估计到这种必然性,事情来了并不惊慌,而是从容不迫地规划解决,所以最后获得了成功。
  七国诸侯那样强盛,却要一下子削弱它们,他们
阅读全文(2453)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古诗词鉴赏三步曲
hjx_221 发表于 2009/5/30 15:53:40

古诗词鉴赏三步曲 一、读懂 鉴赏一首古诗(词),第一步就是要能够读懂它。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所谓“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在“读懂”这一步上,至少要达到前人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①。 我在“读懂”这一步上,着重把握好两个“明”字。 1.明字意 明字意,就是对每一首古诗(词),要明了每个字的含义,达到字字落实的地步。有时候,对一首古诗(词),哪怕是有一个字未理解,也会影响对整首诗(词)的理解。比如:读《诗经·周南·卷耳》,倘若对诗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的“顷筐”弄不明白,就很难理解全诗。“顷筐”,是一种簸箕形状的浅筐,对其形状不明了,尚不要紧,但若不知这乃是一种浅筐,就会影响对全诗的理解。此诗写女子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怀念。她采卷耳,连“顷筐”都采不满,由此可见她心不在焉,也可见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如果,对“顷筐”不能正确理解,我们就很难体察诗中女子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怀念之情,也就不能说是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2.明典故 明典故,就是对诗词中所用典故要弄明白。有些诗词,不用典故,我们阅读的障碍相对来说要小些;而有些诗词,运用典故较多,而且运用得颇为巧妙,如果弄不清楚,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就很难读懂,或者说,很难正确解读其内涵。比如,读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我们弄明白了此词所用典故,就不难理解其思想内容。词的上片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事,他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业;另一个是用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事,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词的下片,也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为其年号)事,他想学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误听王玄谟之言,派王玄谟率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另一个是用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廉颇的故实,他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赵王以为他年老而不再用他。辛弃疾在此词中运用这些典故,恰到好处,有助于词人怀古伤今,表现其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与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而使之壮志难酬的愤懣之情。读此词,惟有明了其所用典故,才能真正读懂它,也才能领悟其用典之妙处。 二、读透 读透,这是鉴赏古典诗词的第二步。在这一步上,要达到前人所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②。如何才能读透?我以为,至少应做到“四会”。 1.会“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云:“又如题画山水,有地名可按者,必写出登临凭吊之意;题画人物,有事实可
阅读全文(2168)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收藏]《盗贼学技》
hjx_221 发表于 2009/5/29 7:00:06

本文转载自W3CHINA.ORG讨论区(BBS.W3CHINA.ORG)   原文链接
以下为原文:

《盗贼学技》

故事:
  弟子们经常向法演禅师询问参禅的技巧。这天禅师给弟子们讲了一个故事,他希望弟子们能从中悟出参禅的道理。
  他说:从前有一个盗贼,他干了一辈子偷盗的行当,眼看自己要老了,不能再做下去了,他便想把偷盗的技艺传给儿子。这偷盗的技巧,说到底就是一个逃生的技巧,于是父亲决定先把逃生的绝招传给儿子。
  这天晚上,父亲领着儿子穿墙入室,来到了一个富户人家。父亲十分顺利地打开柜子,叫儿子进去拿些钱物。儿子刚钻进柜内,父亲便把柜门锁上了。儿子在柜内扑腾翻打想要钻出柜子,不料父亲却悄悄溜走了。可他这一翻打却吵醒了这家主人,主人心想可能是盗贼光顾,赶忙让仆人举灯搜查。盗贼地儿子心急如焚,眼看就要搜到柜子边了,他急中生智,学起了耗子啃木头的声音。仆人听到后,拍打了几下柜子便回去睡觉了。盗贼的儿子听到没有了动静,便一脚踹开柜子门,逃了出去。
  这样一来,又惊醒了主仆二人,他们发现家中真的被盗,于是追出了门去。盗贼的儿子被追到了后花园,眼看无路可逃了,他忽然看到旁边有口水井,又急中生智,抱起一块石头扔到了井里。追赶的人听到“扑通”一声,以为是盗贼慌不择路掉到了井里。于是他们便在井中搜寻盗贼。盗贼的儿子趁机逃脱回家。
  见到父亲,他满脸怨言。可父亲却对他说:“儿子,不要埋怨,告诉我你是怎么逃出来的。”儿子认真叙述了事情的经过,父亲听后非常满意,不禁赞叹道:“儿子,你已经出师了!” 故事解:
     其所教乃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是为困教之道,唯令其自强,自力更生也,非外人所能助。可与下面司马迁之所考言参之: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完>
参与讨论本主题

阅读全文(2036)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
hjx_221 发表于 2009/5/12 13:14:22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   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于理不合。因为按照时下的说法,中国古典诗词属于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其间泾渭甚是分明。可是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而现在古典诗词却曲高和寡,成为高雅文化,并与流行歌曲对立起来。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不过本文的写作,其用意并不在于对导致此种对立的原因的探究,而是想通过考察古典诗词如何进入流行歌坛,分析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互动关系,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上来认识歌与诗这两种文艺样式的差异,并就当下歌与诗的融合及分离略述己见。 一、流行歌曲中的中国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否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对立当然是有的,不过并非所有古典诗词都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我们注意到,流行歌曲并不绝对拒绝古典诗词,相反,有些古典诗词不但能够进入流行歌曲,而且还颇得听众的欢迎。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再如由徐小凤演唱的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别亦难),同样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近年经安雯演唱后,更是不胫而走,颇有后来居上之势。 那么,什么样的古典诗词才能进入当代流行歌坛呢? 首先有必要明确一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坛与古典诗词被今人谱曲演唱是两个概念。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古典诗词都可以被谱曲演唱,但并不是所有被谱曲演唱的古典诗词都能够进入流行歌坛。 所以要先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长期以来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始终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将能歌与否作为区分词与诗,或声诗与徒诗的首要标准,而未能意识到歌、诗之别的实质远较此复杂。譬如说,在不少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中,常常会以苏轼词不乏可歌性而忽略其与婉约词的差异,进而等诗于词;再譬如说,当今一些作曲家在选择为古诗词谱曲时,其选择的标准往往只是作品的知名度,似乎只要是名篇便可谱曲演唱。苏轼诚有好词,可是,除了一首《水调歌头·中秋》之外,苏轼再无别的作品能够被今人广为传唱。不错,如果愿意,我们完全可以将《念奴娇·赤壁怀古》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甚至《江城子·密州出猎》配上乐曲(也确实有人尝试过),请嗓音高亢浑厚的男歌手独唱或合唱,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就能进入流行歌坛。李清照词亦然。《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是当今流行歌坛上最受欢迎的古典诗词之一,其传唱之广,大概只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可以与之相比,然而李清照最有名的作品《声声慢》,此类尝试却少有成功。究其原因,除了古今审美趣味的差异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歌、诗(词)毕竟有别。 从实际情况来看,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还原型(拟古型),即还原古曲以保留其古音古韵的原貌。这个工作,早年杨荫浏、傅雪漪等前辈曾经做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姜白石的词,如《扬州慢》、《淡黄柳》、《暗香》、《疏影》等。近年河北大学刘崇德教授又将包括乐府、唐宋词、元曲在内的三百余首古乐曲译成五线谱和简谱,并选择其中部分曲目请人演唱制成CD。与此相类的是仿照古曲风格由今人为古典诗词重新谱曲,如台--湾有一位叫蔡肇祺的老先生,就为不少古典诗词谱曲并亲自演唱;年轻一些的如范李彬的古琴
阅读全文(5290)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读韩非子《说难》
hjx_221 发表于 2009/3/2 13:09:06

读韩非子《说难》      小时知道有个叫韩非的人做书《说难》《孤愤》《说林》《内外储说》等,是个了不起的思想家。仅此而已。今天读《史记》读到韩非子,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为他的辩才为他对人性心理的敏锐剖析所折服。所以我说他更是一个心理学家。     韩非子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和李斯同是荀卿的弟子。他虽然口吃,不擅言辞,但是擅长写文章,尤其是对人性心理的观察很敏锐,是荀子最优秀的学生。     他的《说难》把游说的技巧及人性的心理剖析的非常的深刻。在他的文章里我们不仅学会游说的技巧,不仅捕捉到游说对象的微妙的心理,更重要的是我在他的文章里读到的人生百态。      《说难》中,韩非提出的游说的困难,不在于把我知道的向对方游说,也不在于我的言辞不能充分表达我的心意,更不在于我是否敢于直言而陈,尽表其意。游说的困难在于如何预先知道自己游说的对象的想法,用我的话去打动他。 多么精辟的见解,他把游说的关键一语道破。     韩非在《说难》中把游说的对象分为很多种,然后一一列举了游说的计谋。如果所游说的对象追求的是名扬千载,而你却跟他讲什么追求厚利,这就显的你气节低下卑贱浅薄,因此他就会疏远你。如果游说的对象追求的是厚利,而你却跟他讲要追求名声远扬,那么就显的你无心于事,不切实际,因此肯定不会接纳。如果游说的对象心口不一,实际追求的是厚利,而表面上却显的是要个好名声,而你只跟他说如何使名声远扬,那么他表面上接受你,实际上他听不进半句。如果你跟他说要追求厚利,则实际上他采用了你的主张而表面上还要显出不屑一顾。对此是不能不预先知道的。韩非子把人 的心理揣摩的多么的细致入微。由此我们怎能不慨叹人的心理是多么的微妙。游说之难,深有同感。     韩非还谈到,如果对方和你的交情冷淡,而你与他说话时显出相交极厚,那么如果你说的得以实行并获得成功,对方就会厌恶你,如果你说的不能实行或者带来了失败,对方就会怀疑你,这样你就给自己带来了危险。韩非在著作中经常举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在谈到游说的难点还要注重游说的对象与自己的交情时,他曾讲了这样的故事:宋国有个富人因天下雨,屋墙坏了。他的儿子说,不把墙补好的话,恐怕有盗贼来。他的邻居的父亲也这样说。到了晚上,果然有盗贼进来,丢了很多的财务,这一家因为信任自己的儿子而怀疑是邻居的父亲干的。还有一个故事,过去郑武公想讨伐胡国,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国君做妻子。于是问群臣,:“我想兴兵打仗,打谁好呢?”有个叫关其思的人说“可以攻打胡国”武公就杀了他。说:“胡国是我们的友邻之帮,你说要攻打胡国,为什么?”胡国的国君听说此事,以为郑国和自己和睦而对郑国没有防备。郑国趁机偷袭灭了胡国。其实韩非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以上这两个说话的人,他们的计谋都是正确的,但重者被杀头,轻者被怀疑。其实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曹操手下的谋士许攸不也是死在这种情况之下吗?这不是说了解事情很困难,而是如何处置自己了解的事是非常难的。     韩非还为我们列举了几种游说之难。权贵之人有了一个好的计谋,并且想以此作为自己
阅读全文(6049) | 回复(1)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元宵节诗词选
hjx_221 发表于 2009/2/7 21:14:21

元宵节诗词选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
阅读全文(3466) | 回复(2)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鸟鸣涧 (唐)王维 ——赏析
hjx_221 发表于 2008/12/24 6:20:02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①  夜静春山空。②
月出惊山鸟,③  时鸣春涧中。④ 【注释】
①闲:悠闲,寂静。这里含有人声静寂的意思。 桂花:木犀的通称。
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
②空: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③惊:惊动,惊扰。
④时鸣:不时地鸣叫。
【解析】
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赏析一】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
阅读全文(3875)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hjx_221 发表于 2008/12/12 1:37:39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
阅读全文(2824)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天净沙赏析
hjx_221 发表于 2008/11/19 7:39:00

天净沙 词牌名。
  《钦定词谱》“天净沙”录:
  天净沙
  《太平乐府》注:越调。无名氏词有〔塞上清秋早寒〕句,又名《塞上秋》。
  单调二十八字,五句四平韵、一叶韵
  乔吉
  一从鞍马西东,几番衾枕朦胧。薄幸虽来梦中。争如无梦,那时真个相逢。
  ○⊙⊙●○○ ●○○●○○ ●●○○●○ ⊙○⊙●叶●○○●○○
  此亦元人小令。第四句叶一仄韵。《老学丛谭》有无名氏词二首,正与此同。谱内可平可仄,即参後词。
  又一体 单调二十八字,五句三平韵、两叶韵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 ●●○○●●叶◎○⊙●叶●○○●○○
  此词第三、四句,俱叶仄韵。按,孟昉词十二首,其十首俱与此同。惟一首起句〔七十二候环催〕,七字、十字俱仄声。又一首,第四句〔风高露下〕。风字平声,露字仄声。
  【越调】天净沙
  作者:商政叔(?-1231),字正叔,一作政叔,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市)人。金崇庆(1212)进士,曾任秦蓝总帅府经历,元兵俘之使降,不屈而死。散曲作品今存小令四首。
  雪飞柳絮梨花,
  梅开玉蕊琼葩。
  云淡帘筛月华。
  玲珑堪画,
  一枝瘦影窗纱。
  【赏析】
  这支小曲是写冬季雪天的景色:飘扬的雪花如柳絮、似梨花,冬梅却傲风雪而争艳。月光从窗帘中照进来,更映衬得那遒劲的梅枝玲珑可爱又不失风范,如诗如画。作者借写风雪中的梅花,而抒发自己不入俗流的情怀。
  【越调】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赏析·一】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 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 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 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 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 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冷冷清清,坐落的小桥,似给旅 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路漫漫其 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几何。零汀的 人,纶巾青衫,满身风尘,踽踽独行。 “流水”“人家”,似喜似怨;万里原野, “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愿,却难 赋深情,一双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断 水,愁绪任横流。驿站飘失了,残留 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际,功名利禄, 仕途失意,难耐凄凉,是是非非,融进 萧萧悲凉的“西风”。瘦弱羸马,驮着 书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离,谁道世事不唯艰?
  上段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连 缀成不涂浓墨的书画,亦无一个虚 造硬加的词,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 地和谐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 拍案道奇。这种音
阅读全文(3103) | 回复(1)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秦观
hjx_221 发表于 2008/10/5 14:08:12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秦观 人物评传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北宋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佑初苏轼荐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陟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臭腐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能改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平详见《宋史》卷四四四。有《淮海集》。 传世名篇 望海潮 【题解】 见《淮海居士长短句》。题作"洛阳怀古",内容实写"怀--旧"。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分界,随感情发展的需要,一气呵成。以今昔之殊,抒盛衰之感。全词以写景为主,只从"东风暗换年华"、"重业是事堪嗟"二句透露身世之悲,体现秦词之和婉风格。 【原文】 梅英疏淡,冰凘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八六子 【题解】 见《淮海居士长短句》。此词为怀人之作。八六子,词牌名。 【原文】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领先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鹏又啼数声。 满庭芳 【题解】 见《淮海居士长短句》。据说此词作于会稽(浙江绍兴),作者是年三十一岁。《茹溪渔隐丛话》引《艺苑雌黄》云:"程公辟守会稽,少游客焉,馆之蓬莱阁。一日,度上有所悦,自尔眷眷,不能忘情,因赋长短句,所谓‘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是也。"此说与本篇内容相合,当属可信。上片写离情,回忆往昔,不胜惆怅;下片写临别赠物留念,并托疚意。 【原文】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桌,聊共引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江城子 【题解】 见《淮海居士长短句》。上片以柳起兴,牵动离忧,引发伤感;下片叹韶华易逝,哀身世之不遇。 【
阅读全文(3127)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数字入诗,情有"半"钟
hjx_221 发表于 2008/7/28 11:30:30

数字入诗,情有"半"钟   什么叫"半"?"半"是夜半三更划破黑暗、遗响千年的钟声,"半"是人约黄昏青山吐玉、天地空明的月亮,"半"是余晖晚照红霞满天、金光灿灿的夕阳,"半"是沐浴春风滋润雨水、含苞未放的花朵,"半"是待月西厢迎风半开、羞羞答答的莺莺,"半"是饮酒微醉天真痴语、欲说还休的易安......一"半"入文,全篇生辉。独具诗心慧眼的唐人,常常喜欢摄"半"入诗,在有限的尺幅方寸之间展现无限神韵。下面挑选一些名篇佳构,"半"字诗文,稍作点评,与诸君共赏。   大宰相贺知章离乡五十多个年头后,辞官回家,有感于时光流逝,人事变迁,写下了《回乡偶书二首》(其一):"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半消磨"看似抽象,实则具体。"访旧半为鬼"的阵阵惊呼,亲朋多沉沦的种种嗟叹,老大伤悲的哀哀无奈,不不包孕其中。而且,"半消磨"之残破萧条、沧桑巨变与"旧时波"的波光粼粼、万古如斯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显人事日非,不堪忍受的苍凉沉痛。"半"字留给人的是残缺、失落、孤寂和凄凉。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浓墨重彩,渲染造势,凸显庐山瀑布的雄奇绚丽,"半"字功不可灭。"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阳光照耀,远望瀑布,万丈红泉从天而降,气势不凡;浩浩长天云蒸霞蔚,绚丽壮观。"半紫氛"是诗人昂首云天、注目生辉的奇异背景,更显诗人咏山咏水,观天观地的开阔胸襟,有力地烘托出红泉落地,彩虹当空的壮丽景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人间,张九龄真得神仙之味!   王昌龄从军边寒,壮志凌云,诗作《从军行七首》(其一)给我们描绘了一支神勇盖世,所向无敌的大唐之师:"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大漠劲风,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大唐劲旅,卷尘挟风,开赴战场。没有被暴烈气候阻挡,没有被威猛敌军吓倒,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不是大呼小叫,仓皇失措,而是大开辕门,主动出击。我们有理由坚信,这是一支不可战胜而又战无不胜的军队。"半卷红旗"耐人寻味,红旗不倒,暗示士气健旺,信念如山;"半卷"前行,是为减少阻力,加快速度:一个细节,写出了一支军队的勇武和机智。   李白《乌栖曲》借古讽今,寓情于景,亦有"半"字生辉之笔:"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斤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吴王荒淫糜烂,醉生梦死,自日及暮,通宵达旦,注定要国破家亡,身败名裂。诗中三、四句描写了一个细节,轻歌曼舞,狂欢极乐,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意外地发现红日西沉,夜幕降临,吴王倍感惋惜,遗憾。他想留住"半边日",不让它西沉,他想朝欢暮乐,永世不朽。"半边日"见证了一代君王穷奢极欲、荒淫腐朽的欢畅生活,也隐喻了一个政权的气数已尽,大势已去的末日苍凉。   李白《丁都护歌》则关注民生,悲悯穷苦,"半"字沉痛苍凉:"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
阅读全文(2932)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丰富的情感成就诗词之美
hjx_221 发表于 2008/6/8 4:26:35

丰富的情感成就诗词之美 ◎张羽良
    中国人是一个爱诗、词的民族。诗人所具备丰富的情感与对事物敏锐的感知能力,让诗、词之美悠游于中国文坛,留下了无数精采绝伦的美丽篇章。世界没有第二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对诗、词接受的普遍性及深广度,这与仓颉造字创造了形、音、意兼具的汉字文化,有别于以拼音字为主的世界其他文字,有着绝对的关系。 对天地事物敏锐的感受     诗人的感情特别强烈,多情善感成了当诗人的首要条件,圣贤孔子正是如此。孔子看到江水流动这样的平常事,就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逝去的一切,不就如江水一样流去、消失吗!     孔子之外,蒋捷听雨也听出人生的味道,更道出了人生底悲欢离合的无所依凭。《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被诗圣杜甫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来形容的诗仙李白,留下一千多首惊天动地的诗篇,彰显出唐诗的风采。唐玄宗天宝3年,杜甫与李白初遇,自来文人多相轻,这两位伟大的诗人却一见如故,友好情切。二人除在一起饮酒论文,同榻夜话外,还同去访仙修道不遂,之后聚散数次,直到杜甫父亲杜闲转任奉天(陕西干县)县令,屡次来信要他西上长安,这两个好友从此分手,便成永别。     李白昔日游秦汉旧迹时,因触景生情写了一首《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对"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以:"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称之。     五代冯延己写了这首《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整首词原是藉春愁喻人生的不称意,但我特别喜欢"独立小桥风满袖"这句话,想像一个人静静的站立在小桥上,任凭微凉的晚风灌满衣袖,那情状与意态该是如何的潇洒自得! 离别感怀     为离别而惆怅感伤的诗词也很多。北宋欧阳修以《玉楼春》写离别之情:"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骊歌且莫翻新阙,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东风容易别。"     对有情人而言,离别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道别之话才拟说出,未语的对方就已先泪流满腮!此情此景让欧阳修感触到为人脆弱的本质,常不在于受外在的环境(风、月)所迫,而是为情所困,为情所苦。     生离之外还有死别!千古风流的苏东坡在《江城子》一词表达了思忆亡妻之痛:"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
阅读全文(2730)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纳兰性德词选
hjx_221 发表于 2007/12/2 8:06:53

纳性兰德词选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辞海》1989年版)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夕如环
夕夕都成决(换玉旁)
若似月轮终皎洁
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
燕子依然
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长相思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如梦令

万帐穹庐人醉
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
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
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木兰词

    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菩萨蛮

朔风吹散三更雪
倩魂犹恋桃花月
梦好莫催醒
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
枕畔红冰薄
塞马一声嘶
残星拂大旗

采桑子

凉生露气湘弦润
暗滴花梢
帘影谁摇
燕蹴丝上柳条

舞〔昆鸟〕镜匣开频掩
檀粉慵调
朝泪如潮
昨夜香衾觉梦遥



白衣裳凭朱栏立
凉月〔走坐〕西
点鬓霜微
岁晏知君归不归

残更目断传书雁
尺素还稀
一味相思
准拟相看似旧时



而今才道当时错
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
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
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
落尽犁花月又西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
雨也萧萧
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
醒也无聊
醉也无聊
梦也何曾到谢桥



桃花羞作无情死
感激东风
吹落娇红
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
阅读全文(3252)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将进酒
hjx_221 发表于 2007/10/4 16:33:10

将进酒①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②。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④。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⑤。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⑥。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⑦。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⑧。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⑨。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⑩。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⑾。
[注释]

①《将进酒》:属乐府旧题。将(qiāng):请。

②君不见:是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③高堂:高大的厅堂。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在高堂上的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④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⑤会须:正应当。

⑥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⑦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⑧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⑨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纵情任意。谑(xuè):戏。

⑩径须:干脆,只管。沽:买。

⑾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尔:你。销:同“消”。

[赏析]

    《将进酒》属古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宴饮放歌。这首诗作于李白离开长安以后。从诗的主要内容看似乎写的都是及时行乐,看透人生,只愿长醉不愿醒的情感,相当消极。但深入理解李白的内心深处,就会发现李白不是真正消极颓废,而是胸怀伟大的抱负却不能施展,便借酒发泄,以此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来表现对权贵和世俗的蔑视。但与此同时作者也流露出人生易老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全诗气势奔放,语言豪迈,句法明快多变,充分反映了李白放纵不羁的性格与文风。
阅读全文(2364)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送魏万之京》
hjx_221 发表于 2007/10/4 1:39:15

《送魏万之京》作者:李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解】:
1、之:往;到……去。
2、关城:函谷关。
3、御苑:君王居住的宫室,这里指京城。
4、蹉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译: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
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
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
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
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魏万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年间,因慕李白,南下吴越寻访,行程三千余里,为李白所赏识。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却是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故诗的结句含有对后辈叮嘱勉励的意思。
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全诗善于炼句,为后人所称道,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
鸣。但诗中有“朝、夜、曙、晚”四字重用,却是一疵。胡应麟说:“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瑕,初学首所当戒。”
阅读全文(2755)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重读林清玄--三生石上旧精魂
hjx_221 发表于 2007/9/13 11:35:14

重读林清玄--三生石上旧精魂(存在)     宋朝的大诗人、大文学家苏东坡曾经写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僧圆泽传》,这个故事发生于唐朝,距离苏东坡的年代并不远,而且人事时地物都记载得很详尽,相信是个真实的故事。

  原文是文言文,采故事体,文章也浅白,所以并不难懂,我把原文附在下面,加上我自己的分段标点:

              僧圆泽传

  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登居第。禄山陷东都,登以居守死之。

  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登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一日相约游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沂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者,泽望而泣:“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

  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告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

  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其约。至约所,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呼问:“泽公健否?”

  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遂去不知所之。

  后三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

一个浪漫的传说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它写朋友的真情、写人的本性、写生命的精魂,历经两朝而不改变,读来令人动容。

  它的大意是说,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发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很会经营寺产,而且很懂音乐,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嵋山,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地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个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了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了三年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
阅读全文(2679)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周未闲读唐诗......
hjx_221 发表于 2007/9/9 9:47:15

周未闲读唐诗

唐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唐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从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  元稹

 买得山花一两栽,离乡别土易摧颓。  
 欲知北客居南意,看取南花北地来。  
 南花北地种应难,且向船中尽日看。  
 纵使将来眼前死,犹胜抛掷在空栏。
阅读全文(2491)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经典赏析】《神女赋》 宋玉
hjx_221 发表于 2007/7/31 12:59:56

【经典赏析】《神女赋》 宋玉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玉寝,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玉异之。明日,以白王。王曰:“其梦若何”王对曰:“晡夕之后,精神恍忽,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目色仿佛,乍若有记:见一妇人,状甚奇异。寐而梦之,寤不自识;罔兮不乐,怅然失志。于是抚心定气,复见所梦。”王曰:“状何如也?”玉曰:“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瑰姿玮态,不可胜赞。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五色并驰,不可殚形。详而视之,夺人目精。其盛饰也,则罗纨绮绩盛文章,极服妙采照四方。振绣衣,披袿裳,不短,纤不长,步裔裔兮曜殿堂,忽兮改容,婉若游龙乘云翔。嫷披服,侻薄装,沐兰泽,含若芳。性合适,宜侍旁,顺序卑,调心肠。”王曰:“若此盛矣!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
  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披华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奋翼。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近之既妖,远之有望,骨法多奇,应君之相,视之盈目,孰者克尚。私心独悦,乐之无量;交希恩疏,不可尽畅。他人莫睹,王览其状。其状峨峨,何可极言。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湿润之玉颜。眸子炯其精郎兮,多美而可视。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素质干之实兮,志解泰而体闲。既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宜高殿以广意兮,翼故纵而绰宽。动雾以徐步兮,拂声之珊珊。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奋长袖以正衽兮,立踯而不安。澹清静其兮,性沉详而不烦。时容与以微动兮,志未可乎得原。意似近而既远兮,若将来而复旋。褰余而请御兮,愿尽心之。怀贞亮之清兮,卒与我兮相难。陈嘉辞而云对兮,吐芬芳其若兰。精交接以来往兮,心凯康以乐欢。神独亨而未结兮,魂茕茕以无端。含然诺其不分兮,扬音而哀叹!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于是摇佩饰,鸣玉鸾;奁衣服,敛容颜;顾女师,命太傅。欢情未接,将辞而去;迁延引身,不可亲附。似逝未行,中若相首;目略微眄,精采相授。志态横出,不可胜记。意离未绝,神心怖覆;礼不遑讫,辞不及究;愿假须臾,神女称遽。徊肠伤气,颠倒失据,黯然而暝,忽不知处。情独私怀,谁者可语?惆怅垂涕,求之至曙。 [注释]
1.殚:(dān)
2.嫷:(tuǒ)
3.侻:(tuì)
4.褰:(qiān)
5.眄:(miǎn)
6.遽:(jù) [评析]
宋玉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楚辞大家,两人并称屈宋。宋玉为楚国(今湖北宜城)人,与屈原同时而略晚。《神女赋》是宋玉所作名篇之一。宋玉此赋集中表现了楚辞雄奇灿烂、华美铺张、笔触细腻、又极富音韵之美,是楚辞中的典范之作。

阅读全文(3556)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诗经·王风·黍离》诗经
hjx_221 发表于 2007/7/23 13:26:53

《诗经·王风·黍离》诗经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1.黍 :俗称“小米”;
2.离离:茂盛的样子。
3.稷 :高梁。行迈:远行;
4.靡靡:迟迟、 犹疑不决。
5.摇摇:心中愁闷难忍。
6.悠悠:遥远、渺茫。
7.噎 :食物塞住咽喉。 [译文]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生出苗儿来。
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烦闷方寸乱。
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
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
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抽出穗儿来。
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昏乱如醉酒。
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
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
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结出粒儿来。
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郁闷如噎食。
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
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
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阅读全文(6933) | 回复(1)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诗经·小雅·采薇》诗经
hjx_221 发表于 2007/7/13 20:36:15

《诗经·小雅·采薇》诗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1、薇:野豌豆。
2、亦:作语助。
3、作:初生。
4、止:语助。
5、玁狁(xiǎn yǔn):我国古代民族名。春秋时被称戎狄。一说秦汉时为匈奴,隋唐时为突厥。
6、柔:嫩。比喻进一步的生长。
7、烈:忧貌。
8、聘:问,问候。
9、刚:坚硬。
10、阳:阴历十月。
11、疚:病。
12、来:慰问。
13、彼尔维何:尔(nǐ),花盛貌。
14、常:常棣,樱桃。
15、路:辂,大车。
16、騤騤(kuí):马强壮貌。
17、腓(feí):庇,掩护。
18、翼翼:娴熟。指马训练有素。
19、弭(mǐ):弓末的弯曲处,以骨为之。
20、鱼服:鲛鱼皮制的箭袋。
21、棘:急。
22、依依:茂盛貌。
23、盬: (gǔ),息,止。 [评析]
这是一首征战归来的边防士兵所赋的诗。诗中反映了士兵的征战生活和内心感受。末章抒发归途遇雪,忍饥受渴的辛苦和悲伤,诗味最浓。本诗选自《小雅》。"小雅"是正的意思。
阅读全文(3215)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文学欣赏]《诗经·邶风·静女》诗经
hjx_221 发表于 2007/6/26 15:49:41

《诗经·邶风·静女》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1.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一说刺卫宣公纳媳。
2.静:娴雅安详。
3.姝:美好。
4.城隅:城角隐蔽处。
5.爱:隐藏。
6.踟躇:徘徊不定。
7.娈:(luán)年轻美丽。
8.彤管: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
9.说怿:喜悦。
10.牧:野外。
11.荑: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12.询:实在,诚然。 [评析]
《诗经》里这一篇仅用短短几句对话,便把情人相戏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除了以女性口吻来写的以外,以男性口吻来写的诗也很能体现女性在恋爱中开爱的情趣。如《邶风·静女》这首诗便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 [作品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阅读全文(3658)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 1 2 3 »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注册 | 博客登陆

Sponsored By W3CHINA
W3CHINA Blog 0.8 Processed in 0.172 second(s), page refreshed 144745877 times.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苏ICP备05006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