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September 2025»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公告
暂无公告...

我的分类(专题)

日志更新

最新评论

留言板

链接

Blog信息
blog名称:
日志总数:111
评论数量:190
留言数量:-24
访问次数:639760
建立时间:2007年4月21日




[人物传记]文理兼通的大师顾毓琇
网上资源

赵勇 发表于 2007/5/15 17:51:57

 顾毓琇(1902年-2002年),江苏无锡人,1902年出生,5岁入私塾,10岁考入无锡著名的“俟实学堂”,14岁就学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20岁被选派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在美国,他仅用四年半时间就获得理工学士、电机硕士和科学博士三个学位。学成回国后,先后担任浙江大学电机系主任、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中央大学校长、政治大学校长、教育部政务次长、国立音乐学院院长、上海市教育局局长等职,并曾在北京大学、金陵大学、交通大学、西南联大等著名学府兼课。1950年,顾毓琇再次赴美,任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1952年,他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两年后转为终身教授,直至1972年退休。他还是电机系及系统工程系荣誉教授并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在科技学术领域,顾毓琇成绩卓著。他23岁时发明的《四次方程通解法》,是基础数学领域的一个突破性成果;他在博士论文《交流电机的瞬变分析》中使用了后来被称为“顾氏变数”的变数坐标,在世界上属首次;他创立的非线性自动控制理论,在国际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被尊为该领域的先驱。正是因为“顾氏变数”等杰出成果,1972年,国际电机工程学会授予顾毓琇“兰姆”金质奖章。1999年底,他第二次获得该领域的最高殊荣:国际电路及系统学会50周年纪念金奖。为此,大费城华人工商联合总会专门为他举行了一次庆祝活动。世界著名科学家吴健雄、陈省身等人历来十分尊敬和钦佩顾毓琇,他们曾亲自集资出版了《顾毓琇科学论文集》,这本论文集收录了顾毓琇180多篇学术论文,其序言写道:“能窥宇宙之奥,穷‘控制’之妙者,舍顾其谁属?”由此足见顾毓琇在科技学术界的地位。     对于文史艺术,顾毓琇也建树颇多。顾毓琇是中国现代戏剧创始人之一。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十分爱好戏剧。1923年,他创作的四幕话剧《孤鸿》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他于1923年写就的中篇小说《芝兰与茉莉》,由茅盾编审、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他编剧并导演的话剧《琵琶记》,由闻一多、梁实秋、冰心等加盟演出,开创了中国现代话剧之先河;他于20年代末创作的《白娘娘》,60年后于1990年在上海戏剧学院公演,颇得好评。他先后共创作了13部大型话剧,其中8部曾在美国和中国公演。对于音乐,顾毓琇修养颇深。40年代,他曾担任国立交响乐团团长;他曾作词编曲,将姜白石的自度曲谱翻成五线谱在国际上公演;学术界以他的三、四、八频率为中国的黄钟标准音;他还是把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歌词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他经手创立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前身国立音乐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抗战胜利后,他在上海创办戏剧专科学校(即后来的上海戏剧学院)。     顾毓琇酷爱旅游,交游广阔,一生几乎走遍了天下的名山大川和寺庙。他一上黄山,二登峨眉,三越天山,四攀泰山,五临长安,六访英伦,七跨欧亚,八渡扶桑。他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研究,均有很深的造诣。他与众多名僧有过交往,出版过多部佛教研究专著,如《禅宗师承记》、《日本禅宗师承记》及英文专著《禅史》,引起了国际佛教界的广泛注意。美丽的大自然,丰富的人生阅历,激发了顾毓琇心中的诗情,他40岁以后开始写诗赋词,共创作了8千余首诗词、歌赋,出版的诗词歌曲集达30部之多,多首诗词被选进《中华大典》。他的诗词集历代各家之所长,推陈出新,自成一体。他所提倡的“重、大、拙”的诗词规范,成为诗歌理论研究的里程碑。他多次被海内外学术界和出版界评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大诗人之一,在世界诗人大会上,他被加冕为国际桂冠诗人。 500)this.width=500'>    顾毓琇不仅是著名学者,博学多才,著作等身,也是一位热心的社会活动家,一位和蔼可亲的师长。青年时期,他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在抗战时期,他曾以非国民党人士身份参加抗战政府,与周恩来有过接触。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亲切接见了顾毓琇全家,并与他叙旧谈心至深夜。时隔10年之后,1983年,邓小平也接见了他,就如何增进中美关系进行了诚挚的交谈。顾毓琇建议当时的中国领导人访美并邀请里根总统访华,邓小平采纳了他的建议,使中美关系得到很大改善。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受教于顾毓琇的江泽民主席,更是与他师生情谊甚笃。1997年,江泽民在对美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专程登门看望顾毓琇夫妇,称赞他说:“您真了不起,不仅是电机博士,而且是戏剧家、诗人”。被顾毓琇称之为“我学生的学生”的朱镕基总理1999年在美国访问期间,也单独会见了顾毓琇并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顾毓琇对中美关系、两岸统一问题特别关注,并在适当时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中国驻美国及联合国外交官都是他家的座上客,如李道豫、李肇星、秦华孙、沈国放、张宏喜等,几乎每年都要去拜访他几次,听取他对国际形势、中美关系、两岸统一问题的分析和看法。(完) (作者 彭晚轩 管必红)   顾毓琇纪念馆: http://www.skyarc.com/gyx/gyx.asp


阅读全文(9649) | 回复(4) | 编辑 | 精华
 


著名的学者 可敬的师长---顾毓琇
网上资源

赵勇发表评论于2007/5/15 18:24:30

  著名的学者 可敬的师长---顾毓琇 漳州师范学院  [2003-9-11 15:21:00]      顾毓琇190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昆山世家,5岁入私塾,10岁考入无锡著名的“俟实学堂”,14岁就学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20岁被选派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在美国,他仅用四年半时间就获得理工学士、电机硕士和科学博士三个学位。学成回国后,先后担任浙江大学电机系主任、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中央大学校长、政治大学校长、教育部政务次长,国立音乐学院院长、上海市教育局局长等职,并曾在北京大学、金陵大学、交通大学、西南联大等著名学府兼课。  1950年,顾毓琇再次赴美,任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1952年,他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两年后转为终身教授,直至1972年退休。他还是电机系及系统工程系荣休教授并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在科技学术领域,顾毓琇成绩卓著。他23岁时发明的《四次方程通解法》,是基础数学领域的一个突破性成果;他在博士论文《交流电机的瞬变分析》中使用了后来被称为“顾氏变数”的变数坐标,在世界上属首次;他创立的非线性自动控制理论,在国际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被尊为该领域的先驱。正是因为“顾氏变数”等杰出成果,1972年,国际电机工程学会授予顾毓琇“兰姆”金质奖章。1999年底,他第二次获得该领域的最高殊荣——国际电路及系统学会50周年纪念金奖。为此,大费城华人工商联合总会专门为他举行了一次庆祝活动。  世界著名科学家吴健雄、陈省身等人历来十分尊敬和钦佩顾毓琇。他们曾亲自集资出版了《顾毓琇科学论文集》。这本论文集收录了顾毓琇180多篇学术论文,其序言写道:“能窥宇宙之奥,穷‘控制’之妙者,舍顾其谁属?”由此足见顾毓琇在科技学术界的地位。  对于文史艺术,顾毓琇也建树颇多。他文理皆通,可谓旷世奇才。  顾毓琇是中国现代戏剧创始人之一。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十分爱好戏剧。1923年,他创作的四幕话剧《孤鸿》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他于1923年写就的中篇小说《芝兰与茉莉》,由茅盾编审、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他编剧并导演的话剧《琵琶记》,由闻一多、梁实秋、冰心等加盟演出,开创了中国现代话剧之先河;他于20年代末创作的《白娘娘》,60年后于1990年在上海戏剧学院公演,颇得好评。他先后共创作了13部大型话剧,其中8部曾在美国和中国公演。  对于音乐,顾毓琇修养颇深。40年代,他曾担任国立交响乐团团长;他曾作词编曲,将姜白石的自度曲谱翻成五线谱在国际上公演;学术界以他的三、四、八频率为中国的黄钟标准音;他还是把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歌词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他经手创立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前身国立音乐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抗战胜利后,他在上海创办戏剧专科学校(即后来的上海戏剧学院)。   顾毓琇酷爱旅游,交游广阔,一生几乎走遍了天下的名山大川和寺庙。他一上黄山,二登娥眉,三越天山,四攀泰山,五临长安,六访英伦,七跨欧亚,八渡扶桑。他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研究,均有很深的造诣。他与众多名僧有过交往,出版过多部佛教研究专著,如《禅宗师承记》、《日本禅宗师承记》及英文专著《禅史》,引起了国际佛教界的广泛注意。  美丽的大自然,丰富的人生阅历,激发了顾毓琇心中的诗情,他40岁以后开始写诗赋词,共创作了8千余首诗词、歌赋,出版的诗词歌曲集达30部之多,多首诗词被选进《中华大典》。他的诗词集历代各家之所长,推陈出新,自成一体。他所提倡的“重、大、拙”的诗词规范,成为诗歌理论研究的里程碑。他多次被海内外学术界和出版界评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大诗人之一,在世界诗人大会上,他被加冕为国际桂冠诗人。  顾毓琇不仅是著名学者,博学多才,著作等身,也是一位热心的社会活动家,一位和蔼可亲的师长。  青年时期,他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在抗战时期,他曾以非国民党人士身份参加抗战政府,与周恩来有过接触。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亲切接见了顾毓琇全家,并与他叙旧谈心至深夜。时隔10年之后,1983年,邓小平也接见了他,就如何增进中美关系进行了诚挚的交谈。顾毓琇建议当时的中国领导人访美并邀请里根总统访华,邓小平采纳了他的建议,使中美关系得到很大改善。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受教于顾毓琇的江泽民主席,更是与他师生情谊甚笃。1997年,江泽民在对美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专程登门看望顾毓琇夫妇,称赞他说:“您真了不起,不仅是电机博士,而且是戏剧家、诗人”。被顾毓琇称之为“我学生的学生”的朱镕基总理1999年在美国访问期间,也单独会见了顾毓琇并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  顾毓琇对中美关系、两岸统一问题特别关注,并在适当时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中国驻美国及联合国外交官都是他家的座上客,如李道豫、李肇星、秦华孙、沈国放、张宏喜等,几乎每年都要去拜访几次,听取他对国际形势、中美关系、两岸统一问题的分析和看法。  晚年的顾毓琇,还倾尽心力,积极参加美国大费城地区华人社区的各项活动,对华人社区的团结、进步和繁荣,促进中美间的友好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受费城华人的尊敬和爱戴。从1997年开始,他担任大费城华人工商联合总会顾问,1999年,担任该会终身首席顾问,并担任费城华人国庆活动、澳门回顾庆祝活动组织委员会顾问,经常出席费城华人开展的各项爱国活动。  世事沧桑,物换星移,而顾毓琇虽已百岁,但仍每天读书、看报、写文章,乐在其中。去年,顾毓秀还为《传记文学》写稿60多篇,回忆、纪念科技界、教育界和文艺界的朋友。凡聆听过这位文理大师谈话的人,无不称赞他头脑清晰,思路敏捷,分析透彻,见地独到。


个人主页 | 引用回复 | 主人回复 | 返回 | 编辑 | 删除
 


回复:长寿百岁的中国文理大师顾毓琇
网上资源

赵勇发表评论于2007/5/15 18:13:43

 顾毓琇·冰心·梁实秋 卞毓方     传记是一角海湾,读顾毓琇,无意中瞥见冰心的帆影,转而读冰心,冷不丁又听见梁实秋的桨声,再去读梁实秋,赫然又瞧见顾毓琇的樯桅,他们三位,生命就像碧湛湛的大海,友谊与友谊涟漪相接,浪花相逐……;从青到壮,从壮到老,肝胆相照,生死不渝。    对于他们来说,那一天非常关键:1923年8月17日,他们从上海黄浦码头,乘同一艘“杰克逊号”邮船赴美。甲板外是一望无际的青烟蓝水,蓝水上是舍命相逐的海鸥,鸥鸟的翅膀扇动了他们共同的文学梦。他们着手办一个壁报,起名“海啸”。燕京大学出身的冰心,提供的是诗稿,清华出身的梁实秋,提供的也是诗稿,无形中就有了比赛的味道。冰心的师兄许地山,是诗和散文齐上,梁实秋的同窗顾毓琇,是散文和译文并举。半月航程,他们究竟都写了些什么?还是留给文学史去记录,留给学者去爬梳吧,对于我们,这一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某年某月,有这样几个文学青年碰到一起,搞了一份同人壁报。那年头电影业、歌舞业不发达,明星远没有像今天这样铺天盖地,不客气地说,在这艘邮船上,明星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明星!    有一个人同样不容忽视,他就是顾毓琇和梁实秋的级友吴文藻。吴文藻虽然没有出手,自始至终充当观众,但却是一个热情洋溢、不可或缺的观众。    生命的一页嘻嘻哈哈翻过,他们这一拨留学生到了美国,在各自的校园埋头苦读。这一页转眼就会被遗忘,甚至彻底从记忆中抹去。他们不,岂但没有遗忘,而且抽空继续续写。这回不是办同人壁报,而是携手登台演出。1925年3月,在波士顿,梁实秋和顾毓琇策划用英语演一出中国戏,震震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老外。戏剧是顾毓琇的特长,自然当仁不让,他从南戏中挖掘出一部《琵琶记》,把二十四出的内容改编为三幕话剧。梁实秋接手翻译英文,这是桩苦活,却也见出他的语言天赋。有了剧本,就开始物色演员。男主角蔡中郎最受青睐,有两个“翩翩”男士毛遂自荐,争得不亦乐乎。最后由顾毓琇导演拍板,他干脆一个也不用,另挑了梁实秋。女主角宰相的女儿,是剧中的又一灵魂,名单左变右变,最终变成了冰心。余下的角色,相对易于分配,结果,由谢文秋扮演赵五娘,沈宗濂扮演疯子,徐宗涑扮演邻居张先生,顾毓琇自己,兼扮演宰相。    闻一多当时正在纽约,闻讯,主动承担绘制布景。在这儿,在人生的大舞台上,老大哥闻一多扮演的,就相当于当初邮船上的许地山。而吴文藻呢,依然是热心的、不可或缺的观众。不过这个观众,在顾毓琇和梁实秋的牵线下,已经和台上的冰心互萌爱意,心有灵犀。    生命就是由这样的“细节”铺垫。友谊就是由这样的“合作”铸环。数年的留学生活一晃而过,大伙儿相继回国,各奔前程。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四十年代初在重庆,几位老朋友又转到一起。谁说“星星已不是那颗星星,月亮也不是那个月亮”?他们没变,还是那帮同舟共济的文人雅士,还是那批同台演出的才子佳人。顾毓琇、梁实秋住在北碚,两家结邻而居,一名“蕉舍”,一名“雅舍”。冰心住在歌乐山,自号“潜庐”。这时,各人都已成家,且大有“儿女忽成行”的趋势。梁实秋的夫人是程季淑,顾毓琇的夫人是王婉靖,他们都是出国前就定的婚。冰心和吴文藻则是在“杰克逊号”邮船相识,美国恋爱。有趣的是,三对伉俪都是“女方大一岁”。    重庆的日子令人留恋。梁实秋因为夫人滞留北平,一人生活,无拘无束,遂把全部心血融入笔墨,写下了扛鼎之作《雅舍小品》。这是他那种血质,他那份积累的最佳结晶。冰心在这儿以“男士”的笔名,写作一系列《关于女人》的随评。此举显然带有调侃,也可看作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顾毓琇呢,他的戏剧生涯在重庆蹿至巅峰,《古城烽火》和《岳飞》在大后方各地公演,抗战主题加上精巧构思和深刻挖掘,阻挡不住的好评如潮。    时代永远是大舞台,比较起来,个人只是其中具体而微的角色。若干年后,三位朋友犹如三颗星子,被一阵创世纪的飓风吹散在海角天涯。顾毓琇飘落到费城,梁实秋深陷在台北,冰心燃起全部的热情,在凤凰涅槃的北京。大洋雨,海峡风,古都梦。相互再难聚首,甚至不能自由通信。然而,如同海鸥记住浪花,曾经的“细节”,永远烙在心头,每过一天,都会作一天的放大、润色。且说有一天,那是六十年代中期,侨居费城的顾毓琇从报端获悉一个惊人的消息:吴文藻、冰心夫妇不堪“文革”迫害,在北京双双自杀。悲伤之下,他未加核实,就把噩耗通知了在台北的梁实秋。害得梁实秋泪眼滔滔,吴文藻、冰心没有死,两位在大陆活得好好的。梁实秋喜出望外,赶紧又写了一篇稿子更正。    三人中,梁实秋最早走完生命之旅。1987年秋天,他曾让女儿文茜捎话给冰心,说要到北京来看望老朋友。话音甫落,就在台北溘然长逝。这就轮到年长的冰心和顾毓琇“哀实秋”。冰心在纪念文章中披露,就在那次同船赴美之前,实秋在《创作周报》发表了一篇《繁星与春水》,对她的诗歌作了相当严格的批评。冰心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她觉得实秋是她一生的文章知己。顾毓琇的悼文是一首《金缕曲》,他称道故友“萧散文章君独擅,梦笔苍天有意”,“轻富贵,若云水”,“留典型,垂青史”。    罢魅司帽鸶蠢垂椋髅娉糠缏妒隆!惫素宫L三生有幸,1973年到1992年,他挟天涯耆儒之尊,海内硕望之贵,屡屡重返故园,每次都得以和冰心等老友白首欢聚。    而今,冰心、顾毓琇也已分别走完了各自九十九年与一百年的生命长途。冰心逝世于1998年2月,顾毓琇逝世于2002年9月。2000年,九十八岁的顾毓琇动笔回首前尘,纪念他的“六十位师友”,其中在文学领域,写到了冰心、梁实秋。顾毓琇着重谈了两段往事,一是在“杰克逊号”邮船共办“海啸”壁报,二是在波士顿美术剧院同台演出《琵琶记》,可见这两次年轻时的“逢场作戏”,是如何像两轮皎月投影在友谊的大海。

个人主页 | 引用回复 | 主人回复 | 返回 | 编辑 | 删除
 


回复:长寿百岁的中国文理大师顾毓琇
网上资源

赵勇发表评论于2007/5/15 18:11:39

  顾毓琇先生二三事     张昌华  拜识顾毓琇先生纯属偶然。    三年前,我初识顾老,他已是九十七高龄的老寿星了。此前,关于顾毓琇先生的生平我所知甚少,从李飞教授处获悉顾老一些基本概况和美国信址,我便试着给顾老写信,请他与夫人画家王婉靖女士双双为赵元任、杨步伟伉俪的《浪漫人生》题签。心诚则灵。半个月后,我收到顾老夫妇的题签。字写得相当漂亮,又有力度,但未附信。编辑的职业敏感,使我对顾老的生平发生浓厚的兴趣,查阅相关资料后始知,顾毓琇先生本就是位大名人,是国际电机界的泰斗,“顾氏变数”的发明者。他不仅是物理大师,而且是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和音乐家。早年在清华大学就读时参加过五四运动,与冰心夫妇、梁实秋、许地山等同一条船赴美留学的。后历任过清华大学工学院长、中央大学校长和国立音乐学院首位院长,乃至教育部次长(以非国民党员身份),还参加过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七十年代后,他多次返回国内探亲、讲学,先后受到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足见他的人生阅历十分丰富多彩。顾先生富有远见卓识,在八十年代末便建议中国应实行“三开”政策,即文化开发、经济开放和政治开明。    本来,我还想请他与夫人作为海外作家加盟“双叶丛书”。顾老坚辞,认为“不当”。后来,我便萌发想为他出一本传记的念头。我将这个想法函告顾老。他说他没有现成的中文自传,倒有一本英文本自传《一个家庭,两个世界》。我搜罗到他的著述全目和部分自传性的散文,遂正式提出为他编一部“准自传”。顾老犹豫,他说早年著作都散失。我说我可代觅。他说“鄙人意不致劳神”。在我的恳求下,他首肯了,并提供了《行云流水》、《水木清华》等,但关键的一本四十年代出版的《我的父亲》,我找遍南京大小图书馆都无着落。后,在沈建中先生帮助下,于上海图书馆藏书中查到,复制了一份。    《我的父亲》由胡适题签,潘光旦作序,印刷粗糙,缺漏较多,多方求教,后还其原貌。《九二自述》顾老只写到1990年,我又请他补写后10年。其间七十年代后他的生活情况过于简略,为弥补这一段“空白”,先生寄来他的英文自传《One Family—Two World》供参考。我遂请人将其《引退杏坛》、《大陆之旅》和《重返大陆》三章译成中文,填补断档。然后以《九二自述》为母本,将不同时期生活的纪实文字,分类以时序排列,编成一卷。纵览全书,线条略粗,但绝对可见顾老多姿的人生轨迹,特别是他与萧伯纳、吴有训等数十位中外名人的交往、诗词唱和,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增加了可读性和史料性。    在编辑的过程中,我先列出目录,请先生认可。顾老以科学家的严谨风格,事必躬亲,坚持自己校对一遍。特别是对译文三章中的人名、地名、事件等一一审校。当时译者每译一章,由我寄往美国,他校后退回,除在文稿上订正外,每章都另附一页誊清的勘误表。注明某页、某行、某字的正误,清清楚楚,严谨得让我辈做编辑的都脸红。为了该书,先后三年他写给我的信达59封之多!因他年事太高,写字有时发抖,他还再三说明字迹潦草些“请原谅”。书稿完成后,我请他拟书名,他嘱我代劳。我说就叫《百龄自述》吧,他欣然同意;当我提出由他出面请江泽民主席为本书题签时,他婉拒了,说主席“日理万机,不便打扰”。是年,适逢夫人王婉靖百龄华诞,我提议让夫人题签,有“双璧”之韵味。他先婉辞,谦虚地说夫人已百岁,手抖,怕题不好。当然,最后还是题了。在付印前,他突然匆匆来信,提出要在扉页上加句话:“谨以此书,祝婉靖期颐寿。”他说要以此书作为礼品送给夫人。仅此聊见两位世纪老人的鲽鹣之情了。    《百龄自述》出版了,顾老接到样书后,“甚为满意”,又不厌其烦地将全书通读一遍,发现一些错误,列表寄我“供参考”,嘱他日再版时更正。大概是往事不堪回首吧,他在信中说,重温“《我的父亲》、《祖母之死》和《慰慧》不忍卒读”。    1992年,顾老已向世人宣布“封笔”。但1998年他禁不住重新握管,专门回忆自蔡元培始,教育、影响过他,与他共同奋斗过的60位师友。他对我说,“他们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值得后人敬仰”,“今逢两千年开始,上一世纪的成就,即为21世纪的基础,吾人应加以珍视”。    在顾毓琇百龄华诞志喜日子里,凝聚着他毕生心血的十六卷《顾毓琇全集》出版了。这真是双喜临门,值得庆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01月04日第七版)

个人主页 | 引用回复 | 主人回复 | 返回 | 编辑 | 删除
 


回复:长寿百岁的中国文理大师顾毓琇
网上资源

赵勇发表评论于2007/5/15 18:09:54

发信人: woodbamboo (细雨梦回鸡塞远), 信区: Character标  题: [转载]顾毓琇——著名的学者 可敬的师长发信站: 逸仙时空 Yat-sen Channel (Thu Apr 24 03:23:36 2003), 站内信件    他的学问,即使用“博大精深”形容也不为过。在由世界著名科学家吴健雄、陈省身等人集资出版的《顾毓琇科学论文集》的序言中,就有这样的评价:“能窥宇宙之奥,穷‘控制’之妙者,舍顾其谁属?”而一部出版于2001年的《顾毓琇全集》,则包括了机电工程、数理、教育、戏剧、诗歌、佛学、传记等16大卷,洋洋400多万字。         顾毓琇190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昆山世家,5岁入私塾,10岁考入无锡著名的“俟实学堂”,14岁就学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20岁被选派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在美国,他仅用四年半时间就获得理工学士、电机硕士和科学博士三个学位。学成回国后,先后担任浙江大学电机系主任、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中央大学校长、政治大学校长、教育部政务次长,国立音乐学院院长、上海市教育局局长等职,并曾在北京大学、金陵大学、交通大学、西南联大等著名学府兼课。  1950年,顾毓琇再次赴美,任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1952年,他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两年后转为终身教授,直至1972年退休。他还是电机系及系统工程系荣休教授并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在科技学术领域,顾毓琇成绩卓著。他23岁时发明的《四次方程通解法》,是基础数学领域的一个突破性成果;他在博士论文《交流电机的瞬变分析》中使用了后来被称为“顾氏变数”的变数坐标,在世界上属首次;他创立的非线性自动控制理论,在国际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被尊为该领域的先驱。正是因为“顾氏变数”等杰出成果,1972年,国际电机工程学会授予顾毓琇“兰姆”金质奖章。1999年底,他第二次获得该领域的最高殊荣——国际电路及系统学会50周年纪念金奖。为此,大费城华人工商联合总会专门为他举行了一次庆祝活动。  世界著名科学家吴健雄、陈省身等人历来十分尊敬和钦佩顾毓琇。他们曾亲自集资出版了《顾毓琇科学论文集》。这本论文集收录了顾毓琇180多篇学术论文,其序言写道:“能窥宇宙之奥,穷‘控制’之妙者,舍顾其谁属?”由此足见顾毓琇在科技学术界的地位。  对于文史艺术,顾毓琇也建树颇多。他文理皆通,可谓旷世奇才。  顾毓琇是中国现代戏剧创始人之一。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十分爱好戏剧。1923年,他创作的四幕话剧《孤鸿》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他于1923年写就的中篇小说《芝兰与茉莉》,由茅盾编审、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他编剧并导演的话剧《琵琶记》,由闻一多、梁实秋、冰心等加盟演出,开创了中国现代话剧之先河;他于20年代末创作的《白娘娘》,60年后于1990年在上海戏剧学院公演,颇得好评。他先后共创作了13部大型话剧,其中8部曾在美国和中国公演。  对于音乐,顾毓琇修养颇深。40年代,他曾担任国立交响乐团团长;他曾作词编曲,将姜白石的自度曲谱翻成五线谱在国际上公演;学术界以他的三、四、八频率为中国的黄钟标准音;他还是把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歌词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他经手创立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前身国立音乐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抗战胜利后,他在上海创办戏剧专科学校(即后来的上海戏剧学院)。   顾毓琇酷爱旅游,交游广阔,一生几乎走遍了天下的名山大川和寺庙。他一上黄山,二登娥眉,三越天山,四攀泰山,五临长安,六访英伦,七跨欧亚,八渡扶桑。他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研究,均有很深的造诣。他与众多名僧有过交往,出版过多部佛教研究专著,如《禅宗师承记》、《日本禅宗师承记》及英文专著《禅史》,引起了国际佛教界的广泛注意。  美丽的大自然,丰富的人生阅历,激发了顾毓琇心中的诗情,他40岁以后开始写诗赋词,共创作了8千余首诗词、歌赋,出版的诗词歌曲集达30部之多,多首诗词被选进《中华大典》。他的诗词集历代各家之所长,推陈出新,自成一体。他所提倡的“重、大、拙”的诗词规范,成为诗歌理论研究的里程碑。他多次被海内外学术界和出版界评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大诗人之一,在世界诗人大会上,他被加冕为国际桂冠诗人。  顾毓琇不仅是著名学者,博学多才,著作等身,也是一位热心的社会活动家,一位和蔼可亲的师长。  青年时期,他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在抗战时期,他曾以非国民党人士身份参加抗战政府,与周恩来有过接触。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亲切接见了顾毓琇全家,并与他叙旧谈心至深夜。时隔10年之后,1983年,邓小平也接见了他,就如何增进中美关系进行了诚挚的交谈。顾毓琇建议当时的中国领导人访美并邀请里根总统访华,邓小平采纳了他的建议,使中美关系得到很大改善。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受教于顾毓琇的江泽民主席,更是与他师生情谊甚笃。1997年,江泽民在对美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专程登门看望顾毓琇夫妇,称赞他说:“您真了不起,不仅是电机博士,而且是戏剧家、诗人”。被顾毓琇称之为“我学生的学生”的朱镕基总理1999年在美国访问期间,也单独会见了顾毓琇并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  顾毓琇对中美关系、两岸统一问题特别关注,并在适当时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中国驻美国及联合国外交官都是他家的座上客,如李道豫、李肇星、秦华孙、沈国放、张宏喜等,几乎每年都要去拜访几次,听取他对国际形势、中美关系、两岸统一问题的分析和看法。  晚年的顾毓琇,还倾尽心力,积极参加美国大费城地区华人社区的各项活动,对华人社区的团结、进步和繁荣,促进中美间的友好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受费城华人的尊敬和爱戴。从1997年开始,他担任大费城华人工商联合总会顾问,1999年,担任该会终身首席顾问,并担任费城华人国庆活动、澳门回顾庆祝活动组织委员会顾问,经常出席费城华人开展的各项爱国活动。  世事沧桑,物换星移,而顾毓琇虽已百岁,但仍每天读书、看报、写文章,乐在其中。去年,顾毓秀还为《传记文学》写稿60多篇,回忆、纪念科技界、教育界和文艺界的朋友。凡聆听过这位文理大师谈话的人,无不称赞他头脑清晰,思路敏捷,分析透彻,见地独到。

个人主页 | 引用回复 | 主人回复 | 返回 | 编辑 | 删除
 


» 1 »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验证码:  (不区分大小写,请仔细填写,输错需重写评论内容!)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注册 | 博客登陆

Sponsored By W3CHINA
W3CHINA Blog 0.8 Processed in 0.047 second(s), page refreshed 144801399 times.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苏ICP备05006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