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eptember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 |
|
公告 |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
统计 |
blog名称:宁静致远 日志总数:2340 评论数量:2658 留言数量:88 访问次数:17525585 建立时间:2004年11月1日 |
| 
|
本站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修身养性]让员工效力的心法 |
让员工效力的心法
春秋时期,有一次楚庄王打胜仗设宴款待群臣,请自己的爱妃为群臣斟酒。欢饮之际,突起狂风吹灭了蜡烛。有人乘机摸了楚王爱妃一下,爱妃很机灵顺手抓下了那人的帽带,然后告诉楚王说有人占她便宜,只要楚王看谁没有帽带就可以找出是谁,加以惩罚。但是楚王反而叫大家把帽子脱下,说君臣宴饮,应该脱帽尽兴,于是大家脱帽,宾主尽欢。三年后,晋楚相战,楚王部队里总是有一位将官杀敌奋不顾身,屡有战功。楚王很奇怪,就问这位将官,自己并没有对他特别好,为什么每次都这样英勇卖命。这位将官回答他就是三年前在楚王酒宴中,偷摸楚王妃的人。因为楚王明知而宽恕,深为感动,因此每战奋勇,以为回报。楚王的心胸,赢得了这位将官的心。
相互回报:以善意引发善意 古今中外,类似这种的故事不在少数,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社会行为。为什么,我们对人的善意会有这样的回报?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人有“相互回报”(reciprocity)的观念,而且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行为。例如,甲乙两人,甲送给乙一个东西,或对乙有一个善意的举动,乙就会设法回报甲另一个东西或类似的善意。基本上,一个人会设法回报他从另外一个人所得到的东西,否则他会心理不平衡。 这种行为深植人心,而且在不同文化地区都有类似的方式。甚至黑道人物,也都有所谓“盗亦有道”的原则。 其实我们不必去询问心理学家,我们可以自问“如果有人在某些地方帮助了我,是不是我们会有回报的心意”。这种对别人有恩于我,要设法回报的心理状态,是组织领导者能够激发成员为领导者效力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领导者在组织的层级与权威上,远高于组织的成员,而愿意真正的关心、体恤成员的问题,会使得受惠的成员,心理上大受感动,而愿意以超过一般的程度来回报。优秀的领导者了解此种心理状态,也能真心相待他的下属,因而激励下属愿意更加努力地回报,达成激励的目的。
将心比心:关心能激发忠诚 但是这里也有一个吊诡的地方。如果一个领导者,因为知道“相互回报”的社会行为,而将这种心理状态当作一种交易,也就是“我给你一个东西,你一定要回报另一个东西”,激励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因为,当组织的领导者所展现出来的是“相互交易”急切的要对方回报时,那么获得东西的人知道他其实是在从事一项交易,他也会以交易的观念来对待领导者,而不见得会有感激之情。所以,“相互回报”从表面看来虽然类似交易行为,但是组织的领导者如果缺乏对于成员的真诚关心,只是期望给予之后,就一定有回报,“相互回报”的激励效果反而非常、非常有限。 中国的“恕”字非常贴切的反映了领导者应有的体会。“恕”是“如心”,“推己谓之恕”,就是将心比心,从我们自己的心理反应,来推敲别人面对同样状态时可能的反应。因此能体会对方的心理,为对方设想。领导者必须要关心追随他的人,适时协助追随者克服个人发展上的困难,追随者才会感受到领导者的关心,激发回报的热诚。尤其能干的人是各方争逐的对象,能够为追随者设想的领导者,才有使能干的人愿意留下来尽心,发挥潜力。一九一九年去世的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他的墓志铭上说“这里躺着一个知道如何吸引比他更能干的人为他效力的人(Here lies a man who knew how to enlist the service of better men than himself)”,想来卡耐基应该是深知人心的领导者
|
阅读全文(1902)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