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025»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公告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我的分类(专题)

首页(2340)
幽你一默(198)
美食与健康(55)
English(832)
文学欣赏(76)
计算机应用(694)
音乐(120)
小知识(235)
修身养性(289)
相关下载(10)


最新日志
七天养成一个好习惯,52个星期后你就会脱
TOP TEN RULES TO BAG
到了才知道~
给更重要的事留出更多时间
那些最熟悉的“陌生”词
一个好男人一生中要处理好七件事:
Heart to Heart
10招教你应对粗鲁的人
10个小细节 平凡的我们也能改变世界
毕业生为何都要穿学位服
六字英文微小说:言有尽意无穷
Education
用26个英文字母概括80后的生存原则
2014年巴西世界杯主题曲《We Are
年轻的求职者都会犯的10个错
屁话自有屁用
15大信号 在我们身边的都是好朋友
人生是一场相逢,又是一场遗忘
各国简介中英互译
7 cardinal rules in

最新回复
回复:TOP TEN RULES TO 
回复:“我挺你”的10种英文表达
回复:啥样的身体才叫健康
回复:啥样的身体才叫健康
回复:sorry不是随便就能说的
回复:【蜗牛机型专用】风林火山 GHOS
回复:有些人
回复:和英国人交流要小心
回复: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解读白居
回复:英语最常用5000单词【英英注释】
回复:[收藏]色拉英语乐园教材[下载]
回复:英语最常用5000单词【英英注释】
回复:英语最常用5000单词【英英注释】
回复:英语最常用5000单词【英英注释】
回复:古人咏叹中秋的经典诗句
回复:[收藏]原子分析英语词根 2006
回复:[收藏]色拉英语乐园教材[下载]
回复:美国独立日
回复:嘴边最COOL的英语
回复: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留言板
签写新留言

牛年牛一把
牛年快乐
hello
分享
感谢
因为距离所以美丽
您的子域名已开通。

统计
blog名称:宁静致远
日志总数:2340
评论数量:2658
留言数量:88
访问次数:17473334
建立时间:2004年11月1日

链接




本站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幽你一默]过节不忘拍马屁------生存术
hjx_221 发表于 2007/10/5 10:57:27

“拍马屁”的来历    据说“拍马屁”的来历是这样的:蒙古人平日牵马与人相遇时,习惯于互拍对方的马屁股说:“好马”,以示赞赏和友好,并没有谄媚奉承之意。但有些人趋炎附势,巴结权贵,因此,不管权贵的马怎么样,都貌似内行地拍马屁股连声称赞说:“大人的好马!”久而久之,“拍马屁”就成了溜须奉承的代名词了。中华拍马屁“文化”之考证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民族的词汇里多了“拍马屁”这个词,千古流传。想起来原本好笑,马屁股远没有人屁股柔软,有什么好拍的。而且,人讨好马,似乎不合常理。    想当初,马是人的坐骑,日常出行离不开马,显摆身份离不开马。因而,人前,马给人挣足面子后,人后,人就想着回报马。回报的方式,马料是少不了的,这是物质奖励。除此,马又是某种精神的图腾,主人自然要给马精神奖励,奖励的最好方式就是,用巴掌替代鞭子,把击打换成抚摸,安抚马平素挨过鞭子的屁股,使之得到被打后的爱抚,享受带痛感的快乐。可见,人类最早的拍马者,是无功利的,是原始的,也是可爱的,马与人之间,是简单的、平等的关系。    因了这可爱,拍马屁队伍日渐壮大。人因马的屁股,开始关注自己的屁股。我想,由马屁到人屁,这种转换,一定缘于某种偶然。比如,主人不经意被马蹄了,股部红肿,痒不可支。在痛的过程中,得到了他的奴仆的关怀,奴仆像主人抚摸马屁股那般,抚摸主人的屁股,希望能活血化淤、消肿止疼。结果,痒止住了,并得到了伴随的快感。从此,人就既怀念屁股上的快乐,又怕被马蹄。在这种矛盾心理中,人类开始思考马屁,研究马的性情,以及屁股与被蹄的关系。于是,拍马产生了技巧,形成了文化。    可不是吗?战国时宋玉为讨好楚王,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与小民之雌风,让楚王连声夸赞“善哉论事”。    明太祖朱元璋到御花园的池塘去钓鱼,半天一无所获,有点尴尬。随行才子解缙却技术很好,鱼儿接二连三上钩,让朱有不快。解缙是个聪明人,看“龙颜”不悦,讨好说:“皇上,别看鱼儿小,它们都是懂得礼节的呢” 明太祖听了,疑惑地问:“何以见得?” 只见解缙从容赋诗一首:     数尺丝绦落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乖乖,好家伙。这朱元璋钓不着鱼的拙劣相,经才子用天子只钓龙的屁文化一美化,立即罩上了“龙气”,怪不得成为千古佳话。这拍马屁文化一路传承、沿习下来,连下人奴才都武装上了拍马屁文化。    清乾隆皇帝游镇江金山寺,上山时陪同奴才高呼:“万岁爷步步高升!”乾隆皇帝不吃这一套,都人间帝王了,再往哪升?再升不就升到天上去了?下山时故意发难:“现在又怎么样?”奴才脱口回奏:“万岁爷后脚更比前脚高!”    上述三例,竭尽阿谀谄媚之能事,可为中华拍马屁文化中的“精华”。    拍马屁既是文化,专事这门学问的人,就既有造诣精深的,也有学得一招两式,拍马屁不成,反被马蹄者。学得活,用得好的,见秃子就说,哎呀,您大智慧,而今聪明绝顶。见独眼的就说,您啊,看什么一目了然,看问题那个透彻呀,深远啊!对个子矮的男人,就说:“我们这儿,量男人身高是从脖子以上量的。”你瞧,话说得多高明啊!可谓冠绝天下。拍马技术不高者,表现如下:    一瞎子双眼红肿,一拍马屁者想在瞎子身上练练拍马屁的技术,就坐在瞎子身边说,“您两眼显露红光,眼有祥光,将来一定大福大贵。”这瞎子正得闹眼病,正愁没处泄气呢,一听这话,抡起盲杖就打将过去。    这样的事不光故事中出现,生活中也会遇到。某鼻头高,树大招风,冷风一吹,常冻得鼻头发红。有次,遇一算命先生,要给我看相,他说我鼻头微红,五官清晰,属于吉人天相,是有鸿运的人。某人一听,哈哈大笑,让算命先生莫名其妙。他其实不明白,他是应该被踢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拍马屁技术也不断发展,不断与各种新生事物媾和、对接,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80年代,时兴写作,作家是个风光的群体。于是,那个时候的马屁经里就常有文学的“味道”。作家贾平凹先生参加某地文学创作会议,住一招待所里,隔壁住着某领导。房间隔音效果不好,不时传来看望探视领导的寒暄声,大致是领导发福了、您的到来是我地的荣光云云。那时大家生活不好,说发福某人就高兴,在当时,这算是中等拍马水平了。现在说这话,可是要命的。凡发福的,不是“三高”(高血压、高脂肪、高血脂),就是脂肪肝。    贾平凹被隔壁拍马屁声所扰,睡不着,索性听下去,觉得大多数人拍技平平。后来,来了一人,进门就说,领导,给你说件我们这的新鲜事,有一次,我们这有两人在街上打架,一人把另一人摁倒在地方,打了一拳、二拳,那人不服气,老想反抗,你猜后来怎么着?那人顺手抄起旁边书摊上的一本书打将下去,下面那人就服帖了。嘿嘿,你猜那书是什么书?众人一看,是局长您写的啊!然后,房间里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人常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我据此可以大胆的说,一代也有一代之马屁经,从上面故事看,说这话并不为过。您有耐心的话,请读读下面P先生的故事。故事发生时间:2007新年前夕,地点:北京。这2个元素应该很新鲜吧?它应该能反映、折射我们的时代吧?但愿是。    P先生先于班里其他同学写完了硕士论文。某日,发现其在朗读什么。原来,他没有展示他的研究成果,而是后面的致谢词。我凑上前去,只见致谢名列第一人者,乃P先生单位刚升成高官的L领导。其解释曰:“没有L领导签字同意,我不能来上学。”名列第二者乃其导师,自不待言。名列第三者,乃P先生单位中层领导;解释曰:“他们关心我,生活上不关心,我是无法完成论文写作的。”名列第四者,乃某女和几名铁哥。某女是P先生喜欢的人,有夫之妇。据说,P先生与之聊天,对其论文写作有精神贡献。    此时,我们应联想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P先生这样做是对的。比如,某人的新闻作品获了奖,有车队司机的功劳,也有锅炉房里烧水大妈的功劳。试想,司机在你采访时把车开到地沟里,翻了车,你能采访到好稿吗?烧水的阿姨把水烧个半开,让你喝了肚子疼,不停拉稀,能去采访吗?想到这,应对P先生建议说,这上面也应该有你父母的名字。想想,如果你父母今生压根就不生出你,你能坐这儿写论文吗?还有,你的小学老师,他教会了你几千个汉字,你的论文,就是用这几千个汉字写出来的,没有他们,你能写出来吗?听到这,P先生笑了。他说,你不懂,这份,是专门发给单位领导看的,某份,是发给某女看的。给导师交的,另制作一份。“奴 才”---中国马屁文化研究    在以往封建社会,无论哪个朝代,拍皇上的马屁,是件天经地义的事儿。大官也罢,小官也罢;近臣也罢,疆吏也罢;有钱有势的也罢,无钱无势的也罢;朝廷栋梁也罢,草野小民也罢,都得拍皇上的马屁。    你是一个庄稼汉,不识文墨,又见不到皇上,怎么个拍法呢?不要紧,识文墨的会替你拍,会把你包罗进去。    “陛下秉聪明睿智之资,备至圣文武之德,代天理物,以建宏基。若元气之运四时,如太阳之御六合。康济天下,阜成兆民。自建元以来,风调雨顺,海晏河清;恩加于禽兽胎卵,仁沾于草木牛羊;泽被四海,功烨八极。青襟咏叹于庠塾,黄发讴歌于村野。……”    瞧!这不把你同禽兽胎卵、草木牛羊合在一起包罗进去了?“黄发”指的就是庄稼老汉,说你受了皇上的恩德,感激的很,天天在起劲“讴歌”呢。    所以,在以往的中华典籍中,要问什么样的文字最多?拍皇上马屁的文字最多,起源也最早。“古者圣帝明王,功成治定而颂声兴。” “古之帝王建鸿业者,须鸿笔之臣褒颂纪德。” 黄帝他老人家在位时,就有“龙衮颂”、“六德颂”。唐尧虞舜时,有“咸墨”之颂、“九招”之颂。此后,不管是不是圣帝明王,是不是功成治定,只要当上皇上,大家都得生着法儿称颂他。如果把各个朝代大小臣工们的马屁文章收集起来,数量可能超过《资治通鉴》或《太平御览》。单是把有头有脸的大臣们写给皇上的颂德表、颂功表、劝进表、谢恩表、贺岁表、贺寿表、贺婚表、贺雨表、贺祥瑞表、贺册立后妃表、贺册立太子表、上尊号表、上谥号表以及平时在奏摺里写的歌颂圣德的话,统统搜集起来,那数量也要超过古圣先贤留下来的《十三经》。而即使是在《十三经》中,有许多同样是拍皇上马屁的话。    由于拍皇上的马屁是件光明正大的事,是圣人提倡的事,任何人拍起来都心安理得,毫无愧怍。于是忠臣也拍,奸臣也拍;正人也拍,佞人也拍。皇上被拍的晕头转向,光凭表文奏章,分不出是忠是奸,是贤是愚。用起人来,也就常常把小人当君子,把佞臣当栋梁。    至于一般士子们,一入宦途,首先要学习拍皇上马屁的本领。“哲人之颂,有式存焉。” 也就是说拍皇上的马屁也有一定的格式。什么“式” 呢?“颂唯典雅,辞必清铄。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敬慎如铭,而异乎规戒之域。揄扬以发藻,汪洋以树义。纤曲巧致,与情而变。” 也就是说既要文采班烂,又不能油腔滑调;既要使皇上开心,又不能过于肉麻。这套本领越高,飞黄腾达的机会就越多。    不过,满清入关以后,却叫汉族士子们有点犯难。尽菅努尔哈赤他老人家雄才大略,很早就请了汉族儒者教自己的子弟,但因中原文化博大精深,他们还很难一下子就了解汉文汉字的奥秘。开国之初,多尔衮也好,顺治爷也好,除了对“天地交泰”、“天纵英明”等浅显话略有所知外,对更深一点的马屁话就看不懂。汉族大臣们急的不得了,自己满肚子的马屁经纶眼看着使不上,怎么办呢?这时他们看到满族大臣对皇上没有多少颂圣的文辞,只是自称“奴才”以表忠心。这倒是个拍马屁的简捷法儿,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称起“奴才”来。    这样“奴才”、“奴才”地叫着,叫的倒挺顺心。不料康熙到了晚年,对这种叫法“颇厌之”。雍正即位,乾脆不让叫了。雍正元年正月十七日,皇上看到黄国材奏摺中多处自称“奴才”,即批云:“向后奏,‘臣’字合体。” 同年三月九日,又在湖广总督杨宗仁奏摺上批云:“向后称‘臣’得体。”但杨宗仁自认为称“奴才”更得体。所以在同年四月五日、四月十五日、四月二十日的三次奏摺中,照称“奴才”不误。皇上有点不耐烦了,批曰:“朕前己昭示称‘臣’得体,何以又称‘奴才’?”接着,云贵总督高其倬、户部尚书张廷玉、监察御史于国璧、江苏巡抚何天培等,都因为在奏摺中自称“奴才”,被皇上批了一通。    批归批,马屁不能不拍。雍正爷认为称“臣”得体,大臣们认为当“奴才”更适合。虽然有朱批明谕,大家仍坚持自称“奴才”。这样到了乾隆爷即位,不得不加以“指斥”了。他老人家在御史天保、马人龙奏摺中批道:    “向来奏摺,满州率称奴才,汉官率称臣,此不过相沿旧例,且亦唯请安、谢恩及陈奏己事然。若因公奏事,则满汉俱应称臣。盖奴才即仆,仆即臣,本属一体,朕从不稍存歧视。不过书臣觉字面冠冕,初非称奴才即为亲近而尽敬,称臣即为自疏而失礼也。 今天保、马人龙摺中,复自称奴才,朕所不取。若不即加指斥,恐今后转相效尤,而无知之徒或因献媚,或窃为后言,不可不防其渐。”    大清皇上的“指斥”,有种种不同的法儿。其中一种是派个太监去传旨,然后祖宗八代、亲娘老子地大骂起来。要是不花许多银子把这太监打点好,他可以生着法儿大骂一整天。天保、马人龙要是碰到这种待遇,也是够倒霉的。    乾隆爷为什么要满汉大臣一律称臣,而不许称奴才?难道他老人家真正天纵英明到痛恶“献媚”、杜绝拍马?不。原来他老人家是有清以来最有学问、也最有福气的真命天子。二十五岁登基,八十五岁退位,掌管天下整整六十年。未即位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当了皇上以后,在“揆文奋武,开疆拓域”之余,给大臣们今天赐首诗,明天赐幅字,风雅的不得了。所以,他老人家要求的是高级马屁文章,是要像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薛道衡的《功德颂》、颜师古的《圣德颂》那样的文章,而不是满口“奴才”的混话。    这一来,使汉族大臣们折服了,也使天下士子们起劲了。过去,学到的满肚子的马屁经纶使不上,连张廷玉那样学富五车的大儒,也只好以称“奴才”讨上头的欢心。现在,不用称“奴才”,可以施展出本领来了。皇上他老人家北征也好,南巡也好,登泰山也好,祭孔庙也好,或者坐着不动,在养心殿养心,在三希堂写字也好,都会有歌功颂德的文章送上来。不光有文章,还有诗词,还有歌赋,还有音律,总之得让他老人家开心。待到他老人家八旬大寿时,一下子掀起了个马屁高潮。他老人家的生日是八月十三,但一开年,安南国王阮光平、朝鲜国王李标、琉球国王尚穆、缅甸国王孟陨,接连派使臣带着贺表和贡物,进京朝贺。这使满汉大臣都傻了眼。没有想到番邦也有马屁精,竟比本土臣民抢先了一步。于是由大学士阿桂、和坤召集六部九卿,商量给皇上办“万寿节”。当然,首先要有颂文。大小儒士抓耳搔腮,苦思冥想,写成了无数的锦绣文章,而公推纪昀的文章为第一。    “皇帝万万寿,福如大海源。亭育德恩普,休和畅八埏。岁维庚戍,恭遇八旬,神人祝嘏,景福益臻。洞开九重,辟公呼嵩。祥光罨霭,歌舞攸同。敬天勤民,岁书大有。万寿无疆,山川攸久。……..”    文章是够蹩脚的,却被认为独冠一时。这固然由于纪昀是大才子,又是四库全书总编纂,堪称士林老大。而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类马屁文章,即使大才子秉笔,也好不到哪里去。    总之,有清一代,历经三位皇上,才把大臣们称“奴才”的风气给刹住了。    不过,乾隆说得明白,“盖奴才即仆,仆即臣,本属一体。”大臣们从未忘记这个“一体”,即使以“臣”自称,但身份还是奴才身份,心理还是奴才心理,情结还是奴才情结。不过当时的奴才写马屁文章,可以写得文藻灿烂,海阔天空,但涉及“圣上”的具体言行,还不敢无中生有,胡编乱造。比如像前一时期播放的电视剧《天下粮仑》里描写的,浙江钱塘受灾,在北京的乾隆爷面前只有一小碗饭,竟难下咽,命太监“送给宫外的百姓去吃”。两个太监大盖认为这一点儿饭还不够一个叫化子塞牙缝,没有照办,结果被追到御膳房的乾隆爷发现,立即传谕“斩首”了。这种春秋笔法,只有后代人才写得出来。古代奴才虽精于拍马,但还不敢这样乱拍。看来,拍马之术,也是与时俱进了。

阅读全文(1873)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验证码:  (不区分大小写,请仔细填写,输错需重写评论内容!)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注册 | 博客登陆

Sponsored By W3CHINA
W3CHINA Blog 0.8 Processed in 0.094 second(s), page refreshed 144759334 times.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苏ICP备05006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