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田天空             W3CHINA Blog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July 2025»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IMAGE_031.jpg

 

 

 

 

 

专      题

 

链      接


  余世维——有效沟通
  金正昆谈礼仪  

  论文天下
 极视传播 
   凯迪社区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SNAI远程教育网

   秦晖的博客
   郎咸平博客
   闯夜人
   财经郎闲评系列
   新浪财经——秦晖

   中计在线
   国际在线经典老歌
   CCTV希望英语节目

   E书吧
   万策智业网
   谢少春的博客

   诺贝尔经济学奖片段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经济学家
   天则经济研究所
   中国县域经济网
   新华网财经频道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周刊
   中华经济网
   致信网
   经济法网
   中国经济导报
   凤凰财经
   人民网强国社区经济论坛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世界经济人博客
   金融界
   中国金融网
   中国金融界网
   金融时报
   金融网
   和讯网
   金融英才网
   金融界理财频道
   金融会计
   中金在线
   第一金融网
   上海金融报
   上海金融学院

   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
   中国经济信息网
   经济网
   中国经济新闻网
   经济观察网
   经济参考报
   经济观察室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人大经济论坛
   经济视点网

   财务顾问网
   中华财务网
   万行财务人才网
   财务与经济
   首席财务官

   中国会计网
   财务与会计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中国会计师
   中国会计视野
   中国会计视野-会计博客
   中国会计视野社区
   中国会计社区
   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
   中华会计网校
   中华会计网
   中华会计考试网
   会计网校
   东奥会计在线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新华会计网
   无忧会计
   会计考试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
   炎黄春秋
   我爱北京
   世界经济学人
   高端阅读
   中国毕业论文网
   浓缩论文精选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WebCT教学平台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学会
   e-learning 大讲堂
   读书论坛
   读书
   教育学在线
   K-12教育网
   教育技术研究
   在线教育咨讯网
   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委员会
   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
   中国教育研究网    
    

   雅信达英语互动网
   esl-lab
   usatoday
   divace  
   English-to-go 
   21century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节目
   中央电视台希望英语
   上海热线
   上海日报

    21cn旅游
    战胜编程必备课程资料库

    CI Webstie Recommendations
    7-12educators
    NCRVE

 
 

日志更新

 
 

查找


 

最新评论

留言板


Blog信息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75886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随意聊吧]杨鹏:二千年前的“国退民进”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7/10/12 13:36:23

转自百度关于郎教授的贴吧   http://post.baidu.com/f?kz=107127674   杨鹏:二千年前的“国退民进”     改革以来,“国退民进”多少算是一个总趋向,但围绕这个趋向的争论从来是此起彼伏,迄今没有终结。一个郎咸平的文章,一个亲民政策的口号,就卷得多少沉渣泛起!其实,太阳底下没有多少新鲜事,中国几千年漫长的文明史中,早就有过“国退民进”的漫长时期,也有过“国进民退”的短暂波澜,当时的争论也像今天一样的热闹。我们老祖宗的经验不会没有价值,清理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国退民进”,会很有助于我们理解眼前发生的事情。              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退民进”,发生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多年前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前后经历了五百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征战不休的背后,就是“国退民进”的社会浪潮。秦王朝统一天下,为五百多年的“国退民进”划定了格局。在以后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与“民”的进退范围虽然时时会有一些调整变化,但“百代都行秦政治”,秦王朝划定的“国”与“民”的格局,大体可以算是一种趋稳定结构,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              公元前1066年,来自今陕西一带的周人在周武王的领导下,打败了以今河南安阳为首都的商人,建立了西周王朝,首都在今陕西长安县。公元前770年,信奉狼图腾的西北犬戎部落入侵陕西,打败周人,砍死了那位为爱情而“烽火戏诸侯”的浪漫周幽王,西周王朝结束。谁说只有英国人才会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带着逃离出来的周人,在今天的河南洛阳建立首都,东周王朝开始。从东周建立到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史称春秋战国时期,这段时期共计550年。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持续不断的“国退民进”,正发生在这550年期间。              周王朝的经济制度是公有经济制度。              从土地所有权上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是全国土地的唯一所有者。周王再将土地分封给亲属和功臣,令其为诸侯,按级别占有土地。王室直接管辖之地,只是其中一部分。但王室是天下诸侯共同的主人,诸侯对王室要承担一定义务,例如每年提供贡献,战争时派人参加并自带给养,任何诸侯国的大夫要经过王室批准等。国家公有制,本质上就是国王和贵族的所有制。“公”=“王”,对这个关系,当时的人是清楚的,而现在有些善良的人们都不太明白,他们还以为自己也有一小份,认为“公”=“你有我有大家有”。              从农业生产管理来看,西周实行井田制,相当于集体公社。所谓井田制,就是把耕地划成不同生产单位,由贵族派官吏直接指挥,组织社会进行集体生产,产出由贵族(公家)和社员按一定比例分成。这就是一种叫做“彻”的集体生产和分成制度。不仅土地归贵族所有,就是劳动生产工具,也是归贵族控制。社员们集中到田头开始干活前,要由农官分发工具。土地属于国家,以周王为代表,绝对不准买卖,所谓“田里不粥”。              从手工业来看,没有私营工商业主,只有官营手工业。物品的交换,也由贵族和官吏统一控制,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工商食官”,即工商业者吃的是官家的饭。              从教育来看,没有私立学校,教育由贵族控制,只有官府才能开办学校,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学。就算是贵族们想开办学校,没有周王的批准是不行的。              在周朝的制度下,没有自耕农、没有独立手工业者和商人,一切生产要素、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都在国王、贵族和贵族官吏的直接计划控制之下。              要想知道什么是井田制,什么是周朝的经济制度,其实我们只要想想二十多年前的人民公社制度就明白了。土地公有,社员们在公社干部的指挥下,一起出工,共同干活,然后吃大食堂。分配上呢,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干部拿走后的部分,再由社员来分。社办工厂,按公社的计划统一安排,服务于公社的需求。谁曾想到,周朝这样的公有集体经济制度,在几十年前前的中国又重新上演了一回,死人再次抓住了活人的灵魂!毛主席大骂儒家,说“孔丘名高实枇糠”,但在政治-经济关系上,他却自觉回到了儒家最梦寐以求的“文武周公之制”。相比起来,汉高祖刘邦更言行一致一些,他当着众人之面,摘下儒生的帽子,扯下裤子,往儒帽里尿撒,以视对儒家和周朝制度的蔑视,但是,他绝没有在政治和经济上再回到“周制”(周朝制度),他的办法是“专制皇权的清静守法+私有制自由经济”(黄老之治)。  周朝这种公有计划经济模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崩溃。原因是什么?历史学家们较普遍的结论是:铁器开始普及。为什么铁器普及,就造成集体公社的崩溃呢?春秋以前,仍属于青铜时代,那时的青铜仍然贵重,只是用于制造贵重的祭器或武器。农业生产所用的工具,仍主要是木制工具。个人能掌握的生产工具太落后,生产率太低,抵御开发自然的力量太弱,只有集体劳动才可能生存。单个人或单个家族离开了公社集体,很难活下去。就像蚂蚁一样,单只蚂蚁或几个蚂蚁落单,只有死路一条,要活着,就得靠集体统一的生活。但铁器一普及,个体生产力直线提高,单个家庭就是离开了群体,也能活下来。集体性经济的现实必要性减弱了,其低效率的一面反而体现了出来。个体技术能力与个体自由的关系,我们学术界没能认真研究,但当时的逃奴们是十分明白的。人口多了,生活紧张了,能干的人就不愿意在集体公社中受贵族和农官们(公社干部)剥削,不愿再和懒汉们一起混日子了。他们为更好的收入而逃走,为更高的效率而逃走,为自由生产而逃走,公田荒芜了,自耕农渐渐产生了。周朝时的《硕鼠》一诗写道: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首诗,过去在阶级斗争教育时期长大的学生,一般都不得不认真读过。把这首诗里的大老鼠(硕鼠)换成“领导干部”,意思其实是一样的。比周王朝更可怕的是,人民公社时期,整个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阔陆地疆域(比周朝时大多了!),端的是无乐土可逃!改革开放后的疯狂出国浪潮,在我看来,就很有那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的味道。              逃奴们带上铁制农具和家人,从集体公社逃出去,找到合适的地方去开恳私田。那时候人少,公有的荒地四处都是,只要逃出原来贵族的控制范围,就自由了,“帝力与我有何哉?”。周边的楚越秦等蛮夷地区,正好是人少地多,他们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们逃跑过来。来吧,这里多的是土地,几年不上税!人跑光了,就没人干活,没人上税,没人打仗了。东德人说,我们社会主义东德是被跑垮的,科技人员一逃跑,工厂就完了。面对逃跑大潮,中原的君王贵族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抓回来,杀掉,以儆人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德当时的领导人也是这么干的,不少人被枪杀在柏林墙下。孟子说:“无野人,莫养君子。”没有小人了,君子们就没有人养了。这道理多直白!没有百姓了,干部们吃什么?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不用干活,“怀德”,就可以跟着君王吃税了,怎么会没得吃呢?他老人家到死也不理解,小人们为什么如此需要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不养君子,多不道德!当时中原地区绝大多数的诸侯国,最初都对侵占公地开恳私田的逃奴进行残酷镇压。《管子》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诛流散,则民不逃。”老子是那个年代贵族中的异类,他一反主流意识形态,强调要“使民重死而远徒”,百姓害怕死亡,就让他们远远迁徙,适彼乐土去吧。老子算是自由移民的思想鼻祖了。人跑光了,当然就会“小国寡民”了。              愈来愈多的人逃亡了,原来的公田荒芜了,贵族们该怎么办呢?傻子贵族就衰败了下去,聪明贵族们开始改革,他们先把公田进行承包,搞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承认私田的合法性,最后不管土地是姓公还是姓私,一律开始按亩收税。集体公社解体,人民公社的干部们没人可指挥了,他们也只好自己承包土地耕种了,开始占有公地开发,契税和契约关系取代了过去集体公社内的主仆关系,这就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核心。老子说:“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有德的人按契约契税关系办事,无德的人按集体计划经济办事(“彻”就是集体经济制度)。老子还可以算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私有制的形而上的鼻祖。   集体公社垮了,社办工厂当然也就垮了,自耕农出现了,社会剩余增加了,原来社办工厂的技术人员有了新的自耕农市场,独立的工商业群体出现了。同时,由于传统贵族衰败了,新兴地主、自耕农和工商业者发展了,过去依靠王公贵族们吃政府饭的知识分子开始从民间找饭吃,私学开始了。孔子大搞民办教育,招学生收学费养活自己,为广开生源而“有教无类”,“学在官府”的时代结束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工商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知识分子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权力,逐步由国家转向了民间。许多贵族子弟们因为只会以权谋私,吃喝玩乐,寻花问柳,成了一群废物。所以曹刿公开说:“肉食者鄙。”春秋战国时期,在铁器的刺激下,“民逃国退”引出了“国退民进”,中国大地出现了文明史以来的一次壮观的私有化和民间化运动,经济文化因此而大发展,成批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商人、大思想家从平民中涌现了出来,这是一个需要伟人并产生了大批伟人的时代。老子认为,天道独立而不改,生生不息。独立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独立的支撑。这次天道力量集中体现在了独立的自耕农、独立的工商业者、独立的知识分子和有革新意识的政治家身上了。              面对这个私有化和民间化大趋势,各国的反应不同,适应程度不同,最彻底地改革以适应这个浪潮的,就是秦国了。商鞅在秦国,实行了全面土改,土地私有化,自由买卖。甚至官位和官衔,也采取了十分个人化的原则。为什么这样说呢?商鞅把官位、土地列出来,与军事功劳一一对应,多少人头换什么样的官位或土地,清清楚地标明,严格按章办事,不会骗人。秦国士兵十分清楚地知道,一刀砍死一个敌人,一定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与敌人相遇,秦国士兵从敌人头上看出来的,是自己十分明确的官位或土地,他们是为自己明确的利益而战,这可能是当时惟一的一支知道是为谁而战的军队。经济上也如此,交粮食布帛,可以按标准换取贵族头衔,许多奴隶和平民玩了命地干活,改变了低下的身份,变成了新贵族。因此,秦国经济实力大增,秦军成了虎狼之师,其它国家的军队成了肥羊。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力守周制,为公社干部们呐喊,那么他的命运就只能是“累累如丧家之犬”(《史记孔子世家》)商鞅改革激发了秦国的活力,秦就这样统一了天下。五百多年战乱的结果是:成百上千的国王和血缘贵族家族被摧毁,全国只允许一个君王和一个君王家族搞世袭制了,政府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封建制被郡县制所取代,贵族世袭制失去了制度性依托;经济公有制被经济私有制所取代,经济活力迸发;度量衡统一,书同文,车同轨,为工商流通和全国政治一统奠定了基础。中国由此成了一个“君主官僚制+农地私有制+私营手工业+部分官营手工业”的国家。这个转变过程,西方是到十七十八世纪才开始完成,晚了近二千年。中国是一个早熟的国家,怪不得过去中国比西方要繁荣富强得多!以后二千多年,这个结构没有多大变化。有变化的,是这个结构中的每块的比例多少而已。汉武帝时期,把私营工商业强行划归官营垄断,搞坏了工商业。但他没有敢动土地私有制。他死后,民营工商业再次恢复。以后篡夺西汉王位的儒生王莽又想搞土地公有制,全面恢复周朝制度,结果把自己搞死了。秦朝制度顽强地延续了下来,直到出了毛主席这位五百年出一位的大人物,中断了几千年的“周制”(用西方话语,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用中国话语,这是周朝制度的恢复)再次全面死灰复燃。邓小平以后,基本上是周朝制度恢复到了秦朝制度,在党权一统的前提下,化公为私,国退民进再次开始,中国也因此大发展。中华民族有点站起来的样子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看,毛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不是激进主义的结果,而是保守主义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回到了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周朝制度。最保守的东西,往往会以最激进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的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面对从春秋开始的国退民进的浪潮,齐国宰相晏婴(约为公元前590到公元前500年)是一个顺势而为者,他知道私有化的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生,逆之者亡。他对齐景公说,国君你控制着公有土地不让人用,“百姓必进而自分也”。有什么用呢?老百姓自己会来分的。但是,齐国国君并没有完全听晏婴的话,他没有彻底进行私有化改制,国力因此而渐渐衰退,从春秋五霸之首的地位跌了下来,终被强秦所兼并。土地最后还是被分了,由秦国来组织分配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效率和个人独立追求的压力下,公有制是守不住的。对公有制严防死守,其实就是在保护以权谋私之徒暗偷暗抢。对公有制严防死守的结果,就是政府腐化,硕鼠们成窝成窝地繁殖,百姓们恨得牙根阵阵发痒。不如听听晏婴的话,主动来分,这样可能反而能使分配过程更公平一些。不要忘了老子的话,天道的力量是独立不改的,因独立不改而生生不息,追求自有财产,就是追求独立不改,追求独立不改,就自然会有生生不息的创新,效率自在其中,繁荣富强自在其中。没有独立不改,何来生生不息呢?所以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人不能与天斗,毛主席多厉害,号称要与天斗,但他的肉体和思想都已经被老天斗死了,有谁比他还厉害呢?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读者读到这里,不要以为我在倡导秦朝的政治经济制度。这篇文章,主要是说明“国退民进”与国家活力的正比关系,这是我们自己老祖宗的历史经验,不是崇洋媚外的结果。其实,说私有制和自由竞争带来繁荣,就如同说人只能吃饭才能活的道理一些,基本只能算是最简单的常识。但是,因为我们中国好心的昏人太多,他们对常识不太了解(例如他们竟然不知道“公”=“官”),这种话才有不断再说的必要。这里有必要提醒的是,小农经济和工场手工业时期,“中央集权的君主官僚+私有化市场经济”,是一个最有效率的社会结构。中国历史如此,其实西方历史也如此,没比我们好到那儿。而到大工业时期,“民主法治政治+私有制市场经济”才是最有效率的社会结构。西方历史如此,中国也将如此,不会比西方坏到那儿。为什么这样,以后专文再论。   


阅读全文(2577)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验证码:  (不区分大小写,请仔细填写,输错需重写评论内容!)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注册 | 博客登陆

Sponsored By W3CHINA
W3CHINA Blog 0.8 Processed in 0.031 second(s), page refreshed 144752434 times.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苏ICP备05006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