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July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IMAGE_031.jpg

|

|
Blog信息 |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74006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

| |
[教育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程”的争议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5/5/7 10:53:55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
目前而言,国内现在写这个题目的而且写的比较好,被引用次数比较多的当数这样两篇文章:
(1)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刘儒德,http://www.being.org.cn/theory/infor-and-edu.htm(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马宁、余胜泉, http://www.etc.edu.cn/articledigest10/xinxi-jishu.htm
而后者,因为其写成时期比前者晚,而且在文中指出了前者的软肋,并图文并茂,似乎成了许多后学者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程”这个问题所避不开的一篇文章。而我在这两天论文写作中也涉及到这个问题。只是我还没有细致研究这个问题,只是想就第二篇文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做点自己的看法。
总的说来,信息技术和教育相整合大约要经过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人们将计算机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在第二阶段,人们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做教学演示或个别花教学,或者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在第三阶段,人们要求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传媒为基础的课程;在第四阶段,人们要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教学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在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12]。([12]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刘儒德,
http://www.being.org.cn/theory/infor-and-edu.htm)
简单的说,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计算机素养的培养;课程整合;课程改革;全方位教改。
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角色根据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各不相同:有的学校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演示工具;也有的学校比较看重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不管信息技术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充当什么角色,其最终目的是要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建构工具,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相互融合,改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不适应信息社会的教学观念、方式和手段,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由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从而推动教育的全面改革。
但在将信息技术和基础教育进行整合的实践研究过程中,上述“四阶段”说略显概括,无法对具体的课程和教学进行详细的评定,对实际的教学制导意义不充分。许多教师在面对众多关于课程改革的现场课、观摩课时常能凭感觉说哪节课更好,却找不到一个可依靠的标准或评定的依据,不知道哪一节“改革”的更深入,也就是说,现在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所面临的最大困惑是:能否有比较规范的划分来表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能否有实际可操作的描述来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种划分和描述能否能按一定的层级递进关系进行表述呢?
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可以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开放式、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技术投入与学生学习投入是不同的。[13]([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马宁、余胜泉,
http://www.etc.edu.cn/articledigest10/xinxi-jishu.htm)
(一)阶段一: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传统教学和目前大多数教学都属于此阶段:所有的教学都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教材或简单的课件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按照教材的安排和课时的要求来设计所有教学活动,如果课程内容较少,就安排一些讨论,多设计一些活动;如果课程内容较多,就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力保不超时、不少时。虽然采用一定的辅导软件,但是目前的辅导软件也都在上述思想下编制出来的,因此也没有什么突破。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组织都和传统课堂教学没什么区别,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被灌输的对象。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是在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按照教学对技术依赖程度和学生的投入程度,此阶段可细化为以下三个层次。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也是目前大多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所处的层次。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要实现这个目的,并不需要复杂的信息技术,只需要在有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采用简单的BBS、聊天室等工具即可。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助工具。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在此层次主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有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化学习等。这种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当然,这种模式最好能把个别辅导软件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工具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二)阶段二: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一阶段基本上是封闭的、以个别化学习和讲授为主。在第二阶段,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教育者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按照对学生能力培养由低到高的培养顺序,可以将此阶段细化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着重培养的学生的能力分别是: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信息分析和加工能力——协作能力——探索和创新能力。
4.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5.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6.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7.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
到目前为止,前面这7个阶段应该是属于“小整合论”的内容。而且作者这种划分也并不是绝对的。应该说,1、2、3、4、5、6、7都有相互融合的地方。比如,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第1层)算不算是创造情境而“提供资源环境”(第4层)?而演示过程中信息技术当然也作为了“信息加工工具”(第5层)。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第2层)与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第6层)有本质区别吗?“交流”很大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协作”。而第3层,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助工具,这里当然说的主要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了,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是创造了一种资源环境让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化学习,只是现在看来这种资源环境太孤立而缺乏足够的交流和反馈功能。而至于第7曾,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作者的本意是信息技术可以促使“研究性学习”。其实不需要信息技术也能完成研究性学习,例如早期在计算机还不普及情况下中小学生的调查报告、小发明创造等。只不过因为有了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学生可以更方便、更有效的访问、收集、整理、组织和表达自己的信息和思想。
(三)阶段三: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前两个阶段的七个层次都没有使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组织架构进行全面的改革和信息化。当前七个层次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使用,并取得很大成功时,当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和利用时,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更系统、更科学的探讨和细化时,必然会推动教育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促进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完美的融合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更高的目标。
8.教育内容改革
9.教学目标改革
10.教学组织架构改革
而后三个阶段,老实说逻辑性也有问题。教育内容改革与教学目标改革孰先孰后?这应该是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就我以为,教学目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教育内容的改革;而教育内容的改革不一定会导致教育目标的改革。作者的想法,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导致了教育内容的改革?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而不是主动“逼宫”去改革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改革只能是由社会需要而决定,而社会需要改变了自然会改革教学目标的。所以说,教育内容是由教学目标来决定,而非相反。由此,我想作者的这篇论文真的是犯了逻辑混乱的错误。而且不是一两点,是通篇!
总的看来,作者(马宁、余胜泉)提出的前7层是没有什么逻辑性和创新性,而后3层也村在很大的逻辑问题的。整个论文并也不如作者所鼓吹的那样,“那么从演示工具到认知工具,到最终的改革,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到底要经历几个阶段呢?是否能按一定的层级递进关系进行表述呢?”从其文章中看不到明显的逻辑阶段和层级递进关系。而事实上,被作者所认为略显“概括”没什么实际意义的刘儒德博士的“四个阶段”,反而是真的很有指导意义,至少比作者的逻辑性要强的很多。
当然,要严格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清个进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者的努力还是值得赞赏和鼓励的。只是既然口气吹的那么大就应该拿出点真东西,做学问是容不得吹牛皮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