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ugust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
|
统计 |
blog名称:超越爱因斯坦 日志总数:33 评论数量:16 留言数量:1 访问次数:113524 建立时间:2005年6月4日 |
| 
|
本站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地球生命的形成 |
§3.4在40亿年前的地球水环境中,原子组合成分子,形成新的四力平衡体,而且地球在形成过程中,已聚合了极多的星际有机分子,这些分子组合成大分子,利用彼此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来寻找合适的组合对象。大分子、分子、原子三间也是依靠彼此形成的力场来寻找合适的组合对象,形成新的复杂四力平衡体,其中引力场起到远距吸引作用(5-20个原子直径),这也就限制了大分子在大范围获得所需的组合对象,因此大分子彼此组合成一种能移动的组织形式,即最原始的海洋微生物。能移动的大分子团主要采用定向释放电磁力的方法,逐渐发展成能在水中游动的原始组织,因此它们能获得大量所需的食物(四力平衡体),并在体内积存了一些分子,这些分子在原始微生物母体力场导引下,组合成与母体相似的新微生物,这些原始微生物实质上就是一些复杂大分子团形成的四力平衡体,这也是生物基因复制的雏形。
这些大分子团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蛋白质与核酸的聚合体,只是多种氨基酸、核苷、磷酸、碳水化合物及其它一些有机小分子的无序聚合体,当核苷和磷酸组成成核苷酸,并逐渐形成核苷酸链,这些核苷酸链形成的力场就对周边的氨基酸形成力场束缚作用,进而组装出肽链。或者先由多种氨基酸组合成肽链所形成的力场对周边的核苷酸形成力场束缚作用,进而组装出核苷酸链,随着形成的肽链和核苷酸链越来越长,分子量越来越大,最终形成核酸和蛋白,核酸与蛋白的形成是彼此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同时产生的。
笔者认为,如果融合奥巴林的团聚体理论、福克斯的类蛋白微球理论和赵玉芬的“核酸与蛋白共同起源”理论,就能较清楚解释地球有机生命的起源。
上述“大分子团”就相当于团聚体或类蛋白微球,只不过其中有机物成分更复杂一些,除了多种氨基酸外,还有构成核苷酸链的组件(核苷、磷酸)及一些如碳水化合物之类的有机分子。
有机生命的产生过程大致分为三步:先是原始地球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形成原始的有机物质(碳氢化合物及其最简单的衍生物),二是在第一步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糖、核苷酸、氨基酸)和它们的聚合物多糖、核酸和蛋白质,以及其它有机物质,三是随着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上述物质进行复杂的相互作用,最后产生具有新陈代谢特征、能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的原始的有机生物。
在各种“类太阳系”的类地行星上,其拥有的碳、氢、氧、氮、硫、磷等有机生物演化必需的化学元素都是相同的,地球有机生物的演化模式在其它类地行星上也适用,那些外星有机生物必然经历从RNA到DNA,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演化过程。因为在36—40亿年前的地球上,各种有机生物进化繁演模式之间进行着激烈地竞争,最终是最具适应力的RNA繁演模式胜出,这种模式从单一的源扩展到全球,其它有机生物繁演模式被淘汰。也就是说,地球上最初的有机生物繁演模式是最佳的,这种模式可以推广到宇宙中其它类地行星上;当然,核苷酸和氨基酸的种类可能有所不同,而且由于类地行星环境各有不同,有机生物此后的演化之路是大相径庭的,特别是在DNA的基因编码与蛋白质种类上是丰富多彩、千奇百怪的。
各种生物DNA中都有很多不表达的、似乎无用的基因,但生物的进化是非常注意节约的,在生物体最重要的部位(DNA)却有如此多的无用之物,这是不合常理的。笔者认为,这些“无用基因”实际上是“备用基因”-+,这些都是生物经过35亿年进化的结晶,它伴随着生物经历了无数风雨(如生存环境、食物来源的变化),这是生物的最大财富,正是这些“备用基因”使生物具有极强的适应力,保留这些旧的基因编码比重新建立要快速得多,使生物具有更强的适应力,也许当地球某些区域极度干旱时,某些哺乳动物会重新演化出爬行动物的抗旱鳞片,也许在未来的水世界中,某些陆地动物会重新演化出鳃。在人类新生儿中,会出现一些反祖现象,如多毛、长尾巴,这是因为在胚胎的基因复制过程中出错,将某段“备用基因”表达出来。
生物进化的原动力就是为了维持自身的复杂四力平衡,不断地从外界获取所需的四力平衡体(能量、营养)。在竞争中,大分子团比小分子团有竞争力,因为前者的力场强,单细胞生物又比大分子团有竞争力,多细胞生物比单细胞生物有竞争力;能先敌发现的生物更有竞争力,因此进化出眼睛,有锋利牙齿或爪子的生物更有竞争力,体积大的生物更有竞争力,因为他们在搏斗中产生的电磁力大。随体积增大,它们发展出一种通讯机制,使体内的大小分子团能充分协同,因此进化出神经系统和原始的脑;能学会捕食技巧的生物更有竞争力,因此进化出更大容量的脑。复杂的竞争环境促成生物进化。
地球生物圈就是几百亿种四力平衡体互相竞争、互相协同的统一体。地球微生物之所以进化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不同的四力平衡体,是因植物和动物夺取的是不同类型的小四力平衡体,两者是互补的,即食草动物夺取的是植物的四力平衡体,食肉动物夺取的是食草动物的四力平衡体,而微生物夺取的是植物、动物的四力平衡体,植物则吸收经微生物分解后的四力平衡体,这就构成一种循环,三者都有生存的空间。动物、植物、微生物实质上就是一种聚合了几万――几亿亿个大分子团的“集成四力平衡体”,这种联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夺取外界的四力平衡体,这是生物进化的原动力。生物体就象一种联合作战的分子集团军,各种分子各司其职,部分分子聚合成接收可见光的眼睛,用于寻找有用的四力平衡体(食物),部分分子聚合成能定向释放电磁力的肌肉,用于捕获食物,部分分子聚合成神经细胞,用于联络机体内各种协同作战的分子兵团(组织、器官),部分分子聚合成消化系统,将捕获的各种“集成四力平衡体”(动物、植物),分解成可供体内分子使用的小分子(氨基酸、糖等)。生物体获得的各种四力平衡体也由各种分子合理分配。
在行星上只要有液态水存在,加上碳、氮、磷等元素,就能形成有机分子,并进一步聚合成最原始的生物,而宇宙大部分恒星的最终产物正是上述化学元素,星际中飞舞着极多的生命种子—“有机分子”,另外一小部分大质量恒星最终产生的是金属类重元素,也是生物进化所必需,宇宙及生命的演化是经过设计的,这就是宇宙程序。
宇宙就是一种超级的信息处理交换系统,在运行奇子级、引力子级、粒子级、原子级、分子级、生物级程序的过程中,各种信息编码(引力子、反引力子、粒子、原子、分子)进行着非常频繁的交换和处理,在协同和自组织中演化出纷纭复杂的宇宙万物,生物体可说是这种信息处理交换系统的一种小集成,它们频繁地输入宇宙中的各种粒子、原子、分子、引力子、反引力子,经复杂处理后,转换成对自身有用的信息编码(如各种生化反应),获得有用能量,维持生物级程序的运行,并将无用的编码通过各种渠道排泄出来(肺、皮肤、排泄口)。生物进化是生物基因程序通过与外界的粒子级、原子级、分子级、引力子级程序的信息交换来实现的,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即上述宇宙程序的协同运行环境发生变化,生物基因程序通过接收上述程序的信息编码(粒子、原子、分子、引力子、反引力子),使部分生物基因发生变异,修改生物基因程序,以适应新的自然环境,即新的宇宙程序协同运行环境,形成生物的进化。
自然界中的自组织、协同现象,本质上就是众多四力平衡体从竞争(混沌)中逐渐建立秩序的过程。
自然界的有些混沌现象是因地球引力场使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的流体(如水、空气)呈现螺旋形运动。分子、原子、粒子世界出现的混沌现象是因微观物质中的各种引力场和反引力场的相互干扰造成的。
经济学、社会学领域的混沌现象,是因地球上的每一种物质如动物(人)、植物、微生物、矿物、水、空气都是四力平衡体,这种混沌现象与生物体内的混沌现象是类同的,将人比作生物体内的每种分子,将城镇比作细胞、器官、组织,将道路比如血管,将政府比作中枢神经系统,将地球的自然资源比作生物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差别在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思考的大脑,而生物体内的分子却没有,所以社会的运行不及生物体有序。
§3.5“宇宙公式”综述
突破物质的幻象,我们就能发现宇宙万物都是四种宇宙力相互对抗的平衡体,如氢原子只是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我们看到的球形原子和电子云,都只是电子光速运行形成的幻象。如果用静态的质子、中子、电子来构建原子、分子、DNA、细胞、生物体、天体,就会发现宇宙万物的本质,四种力场的平衡体。宇宙万物不同的物理、化学、生理性质,都只是四种力场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建议人们今后在构建原子、分子、蛋白质、DNA模型时,采用最能体现它的真实原貌的静态模型,即用静态的质子、中子、电子为模块来构建。不要被物质的幻象所蒙蔽,看清了宇宙万物四力平衡的本质,就能破解任何自然奥秘。
在今后的科学探索中可将分子、原子、粒子简单地看成是一种四力平衡体,根据原子和粒子的种类,可以精确计算出它们的力场分布,可以设计出大量有用的分子,将为医疗和研制新药带来很大便利,并可从根本上破解基因、生命和大脑的奥秘。
宇宙万物呈现出纷纭复杂的特性,都源于它们各不相同的四力平衡。在原子世界中,各种原子的引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分布、强度各不相同,当它们组合成分子,就使四力平衡、力场分布的情况更复杂,当分子聚合成生物体,就使复杂程度上升109-1031倍。
但本质上讲,各一种原子、分子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理性质,都取决于它们自身的四力分布及强度,各一种粒子的特性,都取决于它们在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分布及强度,这样就从根本上揭示宇宙万物的本质,各种宇宙力从不平衡到平衡,再从平衡到不平衡的过程。
对于原子来说,质子、电子、中子就象一块块积木,各种粒子积木之间形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与引力的平衡,维持着原子的结构。对于分子来说,各种原子就象一块块积木,每块原子积木之间形成四种力的平衡,维持着分子的结构。对于由分子的构成的宇宙物质来说(如生物体),各种分子就象一块块积木,每块分子积木形成四种力的平衡,维持着宇宙物质的结构。对于粒子来说,反引力子和引力子就象一块块积木,每块引力子积木、反引力子积木之间形成引力与反引力的平衡,维持着粒子的结构。
“宇宙公式”呈现一种完美的对称(引力=反引力)显现了大自然本源的美,简明、精辟、包揽一切,这个公式可以解释宇宙所有物质的内在机理。
其实,这个公式一直在我们面前,关键在于发现,在于提出疑问,就象牛顿苦思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发现了“引力”,就象爱因斯坦看见甲虫在球体上爬行,想到了在引力场中时空的弯曲,笔者正是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提出疑问:“为什么太阳的引力会这么大?太阳是由什么构成?为什么在宏观物质中占主导地位的引力,一到微观物质中就失踪了呢?为什么太阳系模型与原子模型如此相似?为什么天体与粒子都自转?为什么分子经几个原子组合后,就象建房子一样构成较稳定形态?为什么粒子能象几杯水一样相互转化?为什么原子象一个“永动机”?为什么原子的寿命会这么长,它的能源从何而来?为什么数学能渗透到自然科学的每一个领域?为什么各种数学方程都能得到必然正确的结果?”在探索上述问题的过程中,笔者最终发现了“宇宙公式”,建立了“量子引力理论”和“量子宇宙奇点理论”。
爱因斯坦天才的本质表现在哪里呢?在《人的进化》中,布罗诺夫斯基(Jacob Bronowski)写道:“像牛顿和爱因斯坦这类人的天才在于,他们问出一些显而易见又很天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会使科学产生巨大的变革,爱因斯坦是一个能问极其简单问题的人。”
笔者清楚要让人们突破前人的束缚是很难的,这与人脑神经元结构有关,使人们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弊病,但人类科技的进步都是建立在一次次突破前人束缚的基础上。
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孟德尔、德布罗意、道尔顿、法拉第、爱迪生、比尔·盖茨同为最具创造性的人,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他们相似的经历,使他们没有被传统理论所束缚。
被列为20世纪科学哲学五大成就之一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作者,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新范式的产生对于个人来说是突发性的、灵感性的;新范式是深深沉浸于危机中的人在半夜里突然发现的,这些人几乎总是年轻的,或者他们在这个旧范式的领域中是一个新手,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对于自己领域内出现的反常不敏感,对于旧的范式依赖性太强,就不容易在他们身上产生新的范式,而年轻人对于旧范式在感情上并不十分依恋,他们较容易接受对于旧范式的替代理论,年轻人总是在科学的革命中起着开拓的作用。
库恩认为,范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信念,新范式的创立者和拥护者往往是科学家集团中的年轻一代,他们容易对旧范式产生怀疑,而老科学家由于长期受旧范式的影响,像忠诚的教徒一样,难以放弃旧教义。正因为如此,库恩认为科学的进步不能以一种温情的方式解决,而只能是以类似政治革命式的方式进行。
今天,我们在翻阅十九世纪的科技文献时,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错误,而这些科学理论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那我们用二十三世纪人类的目光看今日的科技文献,也会出现相似的情况。
我们应当学会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二百年后、一千年后的人类还会认为“光速”是速度的极限吗?还会认为“粒子”是物质最基本单位吗?不可能!那一万年、一百万年后呢?人类几千年的科技发展史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3.6 开拓宇宙疆土
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就算大量采用高科技,在1000年后,地球自然资源也将变得严重不足,向其它类地行星移民是人类必然的唯一的选择。在太阳系内最佳的选择是火星,但由于火星的质量只有地球的50%,其引力场无法束缚与地球相当的大气,也就是说人类移民必须穿上太空服才能在火星上活动,就给大规模移民造成很大限制,且改造火星环境,耗资极大,时间长,因此火星并不是人类星际移民的最佳地点。运用笔者提出的量子引力理论,在1000年后,人类应该能发展出超光速或高亚光速的宇宙飞船,到其它“类太阳系”中寻找与地球生态环境相似的类地行星,是人类星际移民的最佳选择,此类行星在银河系中是很多的。
在一百万个类太阳系中,一定有一个类地行星适合地球人类移民生存繁演,那么银河系中就会有十万个类地行星,整个宇宙就有一百亿个环境与地球相似的类地行星正等待人类去开发。
地球人类是本次宇宙大爆炸后进化出的较高等智能生物,如果银河系早已进化出能信步银河系的外星智能生物,那银河系空间早已充满各种人工调制的电磁波(如外星生物发射的无线电波、微波)。我们应该早已收到,但事实上没有。银河系之类的稳定星系是比较适合高等生物生存繁演的,而在类星体、活动星系、椭圆星系内部,星体相互碰撞很频繁,不适合高等生物繁演,最多是一些微生物之类的低级生命。这样我们就在适合高等生物生存的大片区域(银河系一角)取得了一些代表性数值(与“民意测验”的方法相同),由此可推知,地球人类在宇宙有机生物界属于较高等,已拥有初级智能,以人工调制电磁波作为通信工具是初级智能的基本表现形式。目前的地球就象一个球形的人工调制电磁波发射阵列,在银河系空间很易捕捉到地球人类发出的电磁波信号。反过来,如果外星生物早已达到我们的智能水平,银河系空间的此类外星生物调制电磁波是很易捕捉的。
稳定的银河系是由类星体、活动星系发展而来,即在100亿年前,原银河系活动剧烈,星体碰撞频繁,不适合高等生物进化,到了100—150亿年,是宇宙有机生命大繁演期,我们的太阳系处于银河系较边缘,星体运行环境较稳定,地球人类是无数偶然与必然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宇宙的幸运儿。但宇宙中适合有机生物生长的类地行星是很多的,从我们没有接收到人工调制电磁波的情况看,它们的进化阶段大多与地球上的海星、鱼类同级,大多因小行星撞击频繁使生物进化受到压制。而且它们绝大部分是碳基生物,呼吸氧气,因为碳性最活跃,能与众多原子组合成有机分子,碳参加形成的化合物种数最多,结构形式和成键方式最丰富,由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通称为有机化合物。现在已知的一千万种化合物中,有机物约占有90%。氢氧化合物“水”是有机生物生存所必需,有机生物的最初生长环境必然在水中,必然呼吸水中的氧,大气中氧含量相当高。如果不是碳基生物就不可能进化成高级有机生物。宇宙中大部分恒星最终产生的都是碳、氧、氮、磷、硫之类的化学元素,加上宇宙中含量极丰的“氢”,最终聚合成的“类地行星”,只要与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就能演化出生命。因此,宇宙中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繁演的类地行星是很多的,无数宇宙疆土正等待着人类去开发,那里有无尽的宝藏。
|
阅读全文(2170)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