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025»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公告
暂无公告...

我的分类(专题)

首页(33)
超越爱因斯坦(22)


最新日志
超越爱因斯坦 ——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质子、电子生产流水线
引力场与反引力场
传统原子模型存在致命缺陷
化合引力场
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
超大统一之路
超越爱因斯坦 ——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时间和空间是宇宙程序的必要编码
协调量子力学与牛顿、爱因斯坦自然哲学体系
宇宙公式

地球生命的形成

最新回复
回复:宇宙为什么存在
回复: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
回复: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
回复: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
回复:引力场与反引力场
★第二代GCDN 网站加速宝,网络新技术

留言板
签写新留言

高深

统计
blog名称:超越爱因斯坦
日志总数:33
评论数量:16
留言数量:1
访问次数:113530
建立时间:2005年6月4日

链接




本站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卢杲 发表于 2005/6/4 17:31:58

朊病毒亦称朊蛋白、毒蛋白,只是一种结构特殊的蛋白质分子,即它的力场比较特殊,使其具有抗热性、抗放射性,90℃、30min、不失活,360℃1小时处理后仍保留一些感染活性。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 prp)是由一种分子量为33—35kD的正常细胞蛋白PrPc或PrPc33—35发生构型转变形成的,由于它类似于羊搔痒因子,故又称为PrPsc。PrPsc是PrPc的异构体,二者的一级结构和分子量大小完全相同。正常的PrPc与PrPsc之间在构型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α螺旋、β折叠的含量不同。不同的构型即是不同的四力分布。关于PrPc转变成PrPsc的机制,可能是外源性朊病毒即PrPsc与PrPc的肽链相互作用,能够诱导PrPc发生构型转变,生成PrPsc,朊病毒是以正常的PrPc或突变的△PrPc为“模板”进行复制。由于PrPsc是不溶性的蛋白质,所以从PrPc到PrPsc的结构转变过程是不可逆的。如果说“朊蛋白”、“类病毒”是一种有机生命,那其它蛋白质和有机分子也具有生命,具有“活”性。 基因突变正是生物体内的生物基因四力平衡体遇到环境中其它四力平衡体,造成某基因段的增殖或缺损。如紫外线中的光子是一种二力平衡体,当它击中生物基因四力平衡体,必然使这种平衡发生扰动,当有很多光子同时击中基因时,就可能打破局部的四力平衡,使基因链上的基因形成新的四力平衡,产生基因突变。 各种致癌化学分子,都是一种分子级四力平衡体,它们也能干扰生物基因的四力总平衡,使局部基因的区域四力平衡被打破,形成新的四力平衡,产生基因突变。癌变细胞正是因为生物基因的四力平衡体被外界的其它四力平衡体(粒子、原子、分子)破坏,引起力场协同机制混乱所导致的。 微生物耐药性的出现就是因为微生物体内组合出新的四力平衡体,这种新的四力平衡体对化学药物中的分子级四力平衡体具有力场排斥作用,后者不能与前者结合,使微生物免受药物攻击。 例如耐药菌改变对抗生素敏感的部分,链霉毒由于核糖体(ribosomo)30S亚基中的S12蛋白质的改变而产生耐药性,S12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置换引起30S亚基结构的改变,因而不再能与链霉素结合,这样链霉素也就不能抑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而起抑菌作用。如耐春日霉素的菌株丢失了一种甲基化酶,这种酶专门甲基化16SRNA3’—端附近AACCUG顺序中的二个腺苷酸残基使成二甲基腺苷酸,由于16SRNA的改变使得春日霉素不能与核糖体结合而发挥它的抑菌作用。如耐利霉素的菌株,由于染色体突变,改变了复制酶(replicase)或称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的β—亚基,其结果使复制酶不能与抗生素结合。又如耐药菌产生导致抗生素失效的酶,β—内酰胺环的破裂导致β—内酰胺类抗菌素的失效,又如耐药菌内经乙酰化导致氯霉素失效,磷酸化、腺苷酰化或N—乙酰化导致氨基环醇类抗生素的失效。如疱疹病毒(HSV)对阿昔洛韦(Acyclovir)抗药性主要原因:胸腺激酶和多聚酶基因发生突变,其力场的改变,使其不再修饰和掺入的阿昔洛韦。如HIV病毒的反转录酶第215密码子处发生突变,加上其它2到3个突变,病毒就会对AZT产生全面抗性。 免疫学中抗体和抗原的相互作用,正是两种分子间结合部分的引力大于斥力,即“引力+库仑吸引力>强核力+库仑斥力+弱核力”,万有引力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抗体与抗原之间的引力场与反引力场就象是无形的钥匙和锁,吻合得很好。过去认为的抗体与抗原分子间吸引力和排斥力(如氢键、静电力、范德瓦键、疏水键)都可归结为引力与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相互作用,因为在分子的基本模块——原子中只有这四种相互作用。 免疫应答正是免疫系统能认别抗体的特殊四力平衡力场,并形成“记忆”。每一个抗体生成细胞(B细胞)都被程序化为只产生一种抗体,这一抗体作为抗原受体置于细胞表面。抗原只结合那些带有应受体的B细胞,因此,只有这些细胞能被激发而出现增殖,并成熟为抗体生成细胞和长寿命的记忆细胞。 免疫系统有多种方式摧毁病原体,每一种方式适合于特定的感染类型,并涉及病原体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例如,抗体作用于一些可导致感冒的腺病毒外膜蛋白质,就可以阻止该病毒颗粒对宿主细胞的结合和感染。如巨噬细胞能将分子态氧转化为可杀菌的反应性氧中间物(ROI)和一氧化氮,将其分泌入吞噬体。中性粒细胞含有乳铁蛋白(Iactoferrin),可以螯合铁离子,从而阻止细菌获得一些重要的营养物质。如细胞毒性T细胞的颗粒中带有一种称为“穿孔素”的分子,可以在靶细胞的外膜上打洞。和靶细胞结合的抗体也可以引导补体在靶细胞膜上打孔。如一些细胞毒性细胞还可以传递信号给靶细胞,使之启动细胞自身毁灭的程序,这一过程称为凋亡。这一切都可以用分子间四力的竞争与协同来解释。如化学处理后白喉毒素成为类毒素,失去了毒性但保持其表位,即经化学处理白喉毒素的总体力场已改变,失去了毒性,但某些局部位置的分子结构未变,力场未变,还能实现应答,因而用类毒素免疫后可以产生初次抗体应答。天然感染后,毒素刺激的是记忆性B细胞,可针对上述表位产生更快和更强的二次抗体应答,并中和毒素。抗体和T细胞所识别的只是抗原的特定部位即表位而非完整的微生物或毒素分子。今后可以根据各种微生物抗原不同的力场分布,设计出极多的疫苗、抗体和特效药物。细胞就象一个纳米机器,其内各种分子之间及各种细胞之间形成非常复杂的四力竞争与协同。笔者建议创立量子生理学、量子病毒学、量子遗传学、量子细胞学、量子细菌学、量子神经生物学、量子生物化学、量子酶学、量子免疫学、量子医学、量子病理学、量子内科学、量子肿瘤学、量子药物设计学、量子药物合成学、量子药物化学、量子药物毒理学,其实“核医学、放射医学、放射诊断学、放射治疗学、核磁共振成像(MRI)”已具有一些向量子医学发展的趋势。运用本文所述的“四力平衡”原理,运用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协同学、混沌学、耗散结构论、自组织理论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相结合的方法。有机生命本质上只是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复杂相互作用,是各级宇宙程序和谐运行的产物。 细胞之所以经冻融易死亡,是细胞内的水经结晶后会打破原有的分子四力平衡体,高温已会使细胞内的分子级四力平衡体裂解。 生物分子的灭活,实质上就是在周边分子的力场作用下,该分子的四力平衡发生改变。所有蛋白质都是由二十种相同的氨基酸组成,却具有的各不相同的生理性质,实际上就是各种氨基酸组合成不同力场所致,生物基因的机理也相同。 生理过程就是众多四力平衡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如DNA的解旋、转录、复制,都是在细胞内各种四力平衡体(分子、原子、粒子)形成的力场相互协同下进行的。 基因密码的本质就是各种基因四力平衡体形成的不同形状的力场,这些基因通过信使RNA(mRNA)及转移RNA(tRNA)用特殊的力场来束缚氨基酸组合成各种蛋白质。 生物界蛋白质的种类估计在1010-1012种,根据排列理论,由20种氨基酸组成的二十肽,其顺序异构体有2×1018种。如果一个分子量为34000的蛋白质含12种氨基酸,并假设每种氨基酸在该蛋白质分子中的数目相等,则不难算出,其顺序异构体数目为10200。蛋白质的这种顺序异构现象是蛋白质生物功能多样性和种属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含量最丰富、功能最多的生物编码。一个真核细胞可有数千种蛋白质,各自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在物质代谢、机体防御、血液凝固、肌肉收缩、信息传递、个体生长发育、组织修复等方面,蛋白质编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等生物已进化出一套精细的调控通讯系统,已保持所有细胞行为的协调统一。细胞间主要以如下三种方式进行联络。 1.细胞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是一种细胞间的直接通讯方式,两个相邻的细胞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由蛋白质构成的结构——连接子(connexon),连接子两端分别嵌入两个相邻的细胞,形成一个亲水性孔道。这种孔道允许两个细胞间自由交换分子量为1500道尔顿以下的水溶性分子。这种直接交换的意义在于,相邻的细胞可以共享小分子物质,因此可以快速和可逆地促进相邻细胞对外界信号的协同反应。 2.膜表面分子接触通讯    每个细胞都有众多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分子分布于膜的外表面,这些表面分子做为细胞的触角,可以与相邻细胞的膜表面分子特异性地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以达到功能上的相互协调。 3.化学通讯    细胞可以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如蛋白质或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至细胞外,这些化学物质作为化学信号作用于其他的细胞(靶细胞),调节其功能,这种通讯方式称为化学通讯。分为三类:(1)内分泌系统    以激素为主,它们是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化学信号,并随血流作用于全身靶细胞。(2)旁分泌系统    以细胞因子为主,它们主要作用于局部的细胞,作用距离以毫米计算。(3)自分泌系统  以神经介质为主,其作用局限于突触内,作用距离在100nm 以内。 脂溶性化学信号(如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前列腺素、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和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等)的受体位于细胞浆内或细胞核内。激素进入细胞后,有些可与其胞核内的受体相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有些则先与其在胞浆内的受体相结合,然后以激素——受体复合物的形式进入核内。  与脂溶性的化学信号不同,亲水性信号分子(所有的肽类激素、神经递质和各种细胞因子等)均不能进入细胞。它们的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后,可以诱导细胞内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从而使细胞的功能如生长、分化及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分布等发生变化,以适应微环境的变化和机体整体需要。这一过程又称为跨膜信号转导。这种位于膜表面的受体所介导的信号传递主要表现为,各种参与信号传递的信号分子的构象、浓度或分布发生变化,各种信号分子之间发生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膜受体分三大类: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偶联型受体;单次跨膜受体。 生物体存储的各种信息都是以不同分子级、原子级四力平衡体形成的不同力场为编码,如生物基因就是以四种碱基为编码,也就是说,生物基因采用“分子编码”。人脑具有极强的信息存储能力,由生物基因编码的原理可知人脑的信息编码就是在神经元中含量极丰的分子、原子、粒子,其中最多的是“分子编码”,如神经元中的各种蛋白质,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神经肽、组胺、氨基酸、环核苷酸、肌醇磷脂、廿碳四烯酸、甘油磷脂、类固醇、鞘磷脂(Sphingomyelin . SM)、脑苷脂(Cerebroside)、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蛋白聚糖(proteoglycan . PG)、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 NTFs);“原子编码”如Na+、K+、Ca2+、Mg2+、H+;“粒子编码”如电子。 生物体就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信息处理交换系统,具有接收、输入、存储、输出、运算、决策、反应、协调等功能,这些信息编码就是上述分子、原子、粒子及其同类的物质,生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将这些生物编码输送到器官、组织,后者将反馈信息编码传回到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说,生物体的信息编码有很多是通用的,有一些则是专用的,如一些神经系统特有蛋白。生物体通过密布全身的神经网络、血管网络将信息编码在全身反复输出输入。 由于生物体的信息编码是极多的,无法一一列述,在此仅统分成“分子、原子、粒子”三类编码,这些信息编码可以形成1020000种组合,因此人脑的信息存储、运算能力是极强的。 正因为生物信息是以不同力场的形式保存下来,所以人脑较易产生遗忘,甚至组合出各种幻觉与梦,也使DNA较易发生突变,促成生物进化。 上述发现将对医学、生理学、化学、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它展现了宇宙万物质朴的本质,即四力的竞争与协同。今后我们可以针对分子、原子、粒子的不同力场分布,设计出极多的新药物、新产品。  

阅读全文(1598)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验证码:  (不区分大小写,请仔细填写,输错需重写评论内容!)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注册 | 博客登陆

Sponsored By W3CHINA
W3CHINA Blog 0.8 Processed in 0.191 second(s), page refreshed 144776912 times.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苏ICP备05006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