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025»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公告
暂无公告...

我的分类(专题)

首页(33)
超越爱因斯坦(22)


最新日志
超越爱因斯坦 ——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质子、电子生产流水线
引力场与反引力场
传统原子模型存在致命缺陷
化合引力场
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
超大统一之路
超越爱因斯坦 ——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时间和空间是宇宙程序的必要编码
协调量子力学与牛顿、爱因斯坦自然哲学体系
宇宙公式

地球生命的形成

最新回复
回复:宇宙为什么存在
回复: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
回复: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
回复: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
回复:引力场与反引力场
★第二代GCDN 网站加速宝,网络新技术

留言板
签写新留言

高深

统计
blog名称:超越爱因斯坦
日志总数:33
评论数量:16
留言数量:1
访问次数:113538
建立时间:2005年6月4日

链接




本站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超越爱因斯坦]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
卢杲 发表于 2005/6/4 17:36:58

§1.12 当宇宙进入黑洞期,目前的绝大部分星系都已演化成巨型黑洞,宇宙显得暗淡。当这些巨型黑洞相互吸引,融合成一个拥有宇宙90%质量的宇宙黑洞时,引力子泡沫已无法承受宇宙黑洞的巨压,引力子泡沫破碎,引力消失,在引力惯性的作用下,宇宙黑洞进一步向内塌缩,这是宇宙时间的最后10-43秒,原宇宙黑洞中的正奇子和反奇子相互碰撞挤压,宇宙时间的最后10-47秒,正奇子和反奇子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宇宙奇点形成,宇宙时标0秒,正奇力与反奇力统一成“奇力”,并以超超光速向外爆发,宇宙开始新的大爆炸,新的轮回。 宇宙时标: 0秒  宇宙奇点形成,体积为0,质量为0,能量1065GeV,正反奇子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统一成“奇力”,并以超超光速向外爆发,宇宙大爆炸开始。    10-47秒  尺度2×10-66厘米,质量为0,能量1065GeV, “数学奇子”生成对称的正奇子和反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产生,并以超超光速向外暴胀,宇宙在10-45秒内暴胀1033倍。 10-43秒  普朗克尺度2×10-33厘米,普朗克质量2×10-5克,正、反奇子生成对称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引力和反引力产生,并以超光速向外暴胀,宇宙在10-40秒内暴胀1010倍。 10-36秒  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生成对称的正、反夸克,此时反引力表现为强核力,强核力生成,随着一部分正、反夸克碰撞转化成光子,强核力锐减。 10-12秒  随着温度降低,光子碰撞生成对称的正、反电子,正、反电子碰撞生成正、反中微子,弱核力与电磁力分离,在上述过程中,反引力不断通过光子这个媒介将自己分化成电磁力和弱核力。 由于在10-36—10-4秒时能量太高,正、反夸克无法形成束缚态,而是四散纷飞,一部分正反夸克碰撞转化成光子,光子碰撞又生成正、反夸克。 由于质子、中子是复合粒子,在当时这种极其混乱的环境中,正、反夸克不可能组合出对称的正、反质子和正、反中子,出现不对称是必然的,正、反夸克最终转化成强子可能出现四种情况: (1)质子,中子 (2)质子,反中子 (3)反质子,中子 (4)反质子,反中子 其中在(2)、(3)这两种情况中出现质子(反质子)与反中子(中子)完全同量的可能性极小,而正、反中子会衰变成正、反质子,与前者碰撞又转化成光子,所以最终都会有正物质或反物质单独保存下来。其实“正”与“反”只不过是地球人类对它们作的标记。 事实上生成的质子多于反质子,中子多于反中子,即第1种情况。对称的正、反质子与正、反中子相互碰撞转化成光子,至10-2秒,只剩下质子与中子。这就是“正、反重子不对称的原因”。 如果有人问:“在10—12秒时,宇宙火球中同时产生了对称的正、反电子,那这些正、反电子相互碰撞全部转化成光子,正、反中微子,将使质子、中子此后找不到反电子来组合成氢、氦原子,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笔者在此提供另一种可能性:在10—12秒时,宇宙的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已生成,但此时的宇宙火球的压力和密度远远高于中子星,在这种巨压下,正质子与反电子组合成中子,即在10—2秒之后极短时间内,宇宙中只有中子,光子,正、反电子,正、反中微子,而没有质子。随后,正、反电子碰撞转化成光子,其中多余的那部分正电子与光子、正、反中微子碰撞后,最终只剩下光子、正、反中微子。由于形成中子的时间不同,其衰变速度也不同,因此,大部分中子衰变成正质子、反电子、反中微子之后,其中的正质子与还未衰变的中子组合成氦原子核,随后并与剩余的反电子组合成氢、氦原子。这就是正、反电子不对称的原因。 在宇宙时标0秒—10-47秒时,宇宙质量为0,能量高达1065GeV,这时能量转化成速度,奇力生成超超光速的正、反奇子,分化成正、反奇力;到了10-43秒时,宇宙质量即普朗克质量为2×10-5克,能量降到1019GeV,这是因为正、反奇子生成对称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已将正、反奇力束缚在引力子和反引力子之内,成为后两者的能量之源,高达1019GeV的能量转化成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超光速,这种能量等于引力子中“反奇力减正奇力”与反引力子中“正奇力减反奇力”之和;到了10-36秒时,引力子、反引力子组合成对称的正、反夸克,能量降到1015GeV。从本次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总能量没有丝毫损失,都被束缚在引力子和反引力子之内,其内的正、反奇子时刻以超超光速运行着,为宇宙万物提供不竭动力。从宇宙大爆炸之初产生的大量高能光子至今已降到微波能量级上,那部分损失的能量又到哪里去了,笔者认为光子在运动中需要动力源,在150亿年中,它们向宇宙空间辐射了一些反引力子和引力子,因此能量降低。 1秒以后,温度降至1MeV以下,宇宙进入了核物理的能量范围,科学家对此后的宇宙演化进程已较清楚,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中子与质子组合形成“原子核引力场”,才不再衰变,原子核、原子、恒星、星系的形成都是由引力与强核力主导的,正奇力、反奇力爆发的超超光速解决了“大爆炸宇宙模型”中的“视界疑难”。 宇宙黑洞如何塌缩成宇宙奇点?引力场象一个球形旋涡,在黑洞引力场中,只有黑洞自旋轴两端为引力子输出口。当宇宙黑洞吸入90%的宇宙物质,由于黑洞奇点区的引力子流密度太高,引力子流变得只能输入而不能输出,因此,宇宙黑洞引力子都迅速聚集到黑洞奇点附近,形成一个密度极大的球体,在巨压中,处于球体中心的引力子首先被压碎,球体进一步向内塌缩,正、反奇子以超超光速相互挤压碰撞,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宇宙奇点形成,宇宙时标0秒,体积0,质量0,能量1065GeV. 宇宙就象一个气球,将气球吹大的力就是奇力和反引力,当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在引力的作用下向内收缩。宇宙就是如此从大爆炸到膨胀、收缩,产生再次大爆炸,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宇宙奇点就象一个能源生产基地,产生大量高能的氢原子,黑洞就象一个废料回收站,将铁原子等不能再产生核聚变的重元素回收,压碎后转化成引力子,用于收缩宇宙。 宇宙总质量超过宇宙黑洞形成宇宙奇点所需质量的10%,即宇宙黑洞只要吸收90%的宇宙物质就可形成宇宙奇点,新的宇宙大爆炸,因此就算在宇宙大爆炸中正、反夸克,正、反电子碰撞后全部转化成光子(称为“流产的宇宙大爆炸”),这些光子也会被宇宙剩余的10%物质(大部分是黑洞)所吸入,转化成有质量的引力子,而且超光速的引力子最终都能将所有光速的光子、中微子拉回黑洞,重新聚合在一起,开始宇宙新的大爆炸。目前宇宙中的星系中心黑洞大多都源于宇宙剩余10%的物质,这些剩余物质在星系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很大作用,也解释了为什么星系中某些天体的年龄超过本次宇宙大爆炸的时间。 宇宙本质上只有两种类型的力,一种是直线向外的力,如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反引力、正奇力,其中正奇力是反引力之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由反引力分化而成,这种类型的力可以用水波辐射形来表示。另一种是弧线向内的力,如引力、反奇力,其中反奇力是引力之源,这种类型的力可以用水漩涡形来表示。这两种力在对抗中形成对立的统一。这两种力的和谐运行才能形成宇宙万物。如引力子弧线向内的力束缚着反引力子,而反引力子直线向外的力支撑着粒子泡沫,如反奇子弧线向内的力束缚着正奇子,正奇子直线向外的力支撑着引力子(反引力子)泡沫。 球形的正、反奇子构成球形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球形的正、反引力子构成球形的粒子,球形的粒子构成球形的原子,球形的原子构成球形的天体和众多天然的球形物体,球形的天体构成球形的星系,球形的星系构成球形的宇宙,就象混沌学中的“分形几何”,这一切都是正奇力与反奇力相互作用,或者说引力与反引力的相互作用使然。   §1.13真空本质和对称性破缺 真空不空,宇宙广大区域的真空中运行着光速的光子、中微子,超光速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用E1=ma2方程计算,真空中蕴藏着的能量是很大的,而且不同区域的真空蕴藏的能量差异极大,如黑洞奇点的真空区和宇宙奇点的真空区与宇宙广大区域的真空相比较。 宇宙真空充满了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而且由于纯引力的黑洞存在,宇宙总体上已出现了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不对称,即引力子总量多于反引力子。对称性破缺的本质来自于宇宙真空的不对称性产生真空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 如果系统受到一个小扰动破坏了它的对称性,我们说它的对称性破缺,比如,原子中的这样一个扰动可以由电场引起,由于扰动的作用,原子将不再停留在它原先的定态上,而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并发射或吸收一个可见光光子。对称性破缺同样出现在粒子中,这时的干扰因素就是宇宙中无所不在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之所以出现“宇称不守恒”,是因有些粒子在真空中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的干扰下,必然会出现上述现象,而且较易出现在有弱核力参与的粒子转化过程中,因为这种力较弱,即反引力场较弱,较易受到外界的引力子或反引力子的干扰。 在宇宙中,上下级物质特别容易产生干扰,形成对称性破缺,粒子级物质较易对原子形成干扰,因为前者是后者的结构材料,同理,引力子级物质较易对粒子形成干扰,形成对称性破缺。而引力子级物质对原子、分子、生物体较难在短期内形成可察觉的干扰,因为它们存在巨大的质量差异,这种干扰只能渐进式的,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缓慢过程,引力子级物质最先影响粒子级物质,通过它逐渐对原子形成影响。 粒子世界的“不确定”、“测不准”就是因为粒子质量太小,而宇宙真空中的引力子、反引力子密度比光子、中微子等粒子高出很多倍,引力场使得宏观宇宙的时空都发生弯曲,粒子在无数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碰撞干扰下,出现“不确定”、“测不准”是必然的。 正是真空的这种特性,造成“宇称不守恒、CP破坏及时间(T)反演不变性的破坏、规范对称性的自发破缺”等一系列对称性丢失。而且宇宙必须存在对称中的不对称,完全对称的宇宙将会凝结,如果正奇子与反奇子在对抗与协同中完全对称,将不可能形成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如果正、反夸克组合出完全对称的正、反质子,正、反中子,今日的宇宙将只剩下微波辐射。   §1.14宇宙微观量子环境 粒子能在真空中产生,实际上是由真空中运行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组合成的,在宇宙空间中,引力子、反引力子的密度比光子、中微子高得多,整个宇宙就象一碗充满引力子、反引力子的汤。宇宙不同区域,能量差异极大,能量越高,这碗汤中的引力子、反引力子就越浓,因此在高能加速器中,是极易从真空中生成一大群粒子的。宇宙中所有粒子都时刻辐射着引力子、反引力子,同时又从外界吸收引力子、反引力子,两者总体上形成平衡,如果出现不平衡,就产生多种对称性破缺。 宇宙真空就象充满引力子、反引力子的汤,可以用水来作比喻,拧开水龙头往一个空杯子里灌水,水流在杯子中的混沌运动就象宇宙的引力子、反引力子汤,在水流的高速碰撞中会产生众多泡沫,这些泡沫就相当于在真空中生成的粒子,泡沫上的水分子就相当于引力子、反引力子,只不过大小不同而已,宇宙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因为它们都有共同起源。 宇宙中运行的引力子、反引力子时刻与各种粒子进行着能量交换,如果将粒子比作人,那引力子、反引力子就相当于空气,如果将粒子比作水中的鱼,那引力子、反引力子就相当于水。 电场、磁场作用力的载体是什么?如果是某种与电子、光子同级的粒子,科学家应该早已找到。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是载体是什么?电子、中子等粒子具有磁矩,这一切都表明,有一种比电子小得多的量子时刻在电场、磁场中起作用,这就是“反引力子”。 磁场、电场的载体就是反引力子,磁铁之所以能克服地球引力,吸起近距离的铁片,是因在磁铁四周小范围区域内的反引力子流密度,超过地球引力场的引力子流密度,在强磁场附近,时空也是弯曲的,这回不是因引力场造成的时空弯曲,而是磁场中反引力子运行造成的。 反引力子即是科学家久寻而不得的“磁单极子”。磁单极子即磁荷,是把磁置于与电同等地位的一个假设的实体。就像电荷产生电场一样,必然存在作为磁场之源的磁荷。电荷与磁荷实际上都是微观反引力场与微观引力场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因此可以将电荷、磁荷量子化,它们的作用实体都是反引力子。 原子时刻在辐射和吸收能量,物体的吸热与放热的过程就是原子吸收与辐射能量的过程,原子中的电子吸收光子,使电子跃迁到一个新能级,即电子与原子核的距离增加,使原子间的库仑斥力增加,原子核引力场对周边的原子的束缚力降低,原子膨胀,表现为物体吸热膨胀。如果固体不断吸收能量(光子),将使原子间的引力进一步降低,使原子、分子结构松动,进而固体软化、液化、液体气化,当物体释放热能,则正好是上述的逆过程。 氢气之所以需在低温、高压下才能液化,是因需要用低温使电子释放多余能量,降到较低能级,使电子靠近原子核,原子体积缩小。由于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原子核引力场很弱,所以需要用高压使原子间克服它们外围的电子产生的库仑斥力,氢原子核引力场在高压的帮助下与电子间的库仑斥力相平衡,使氢气转变成液氢。 原子外围的电子间的库仑斥力,使轻原子即原子核引力场较弱的原子如氢、氦、氮、氧很易保持气态。空气中分子之间的间距都很大,这正是电子间库仑斥力导致的,电子间的库仑斥力是超距作用,即电子之间并没有接触,这种作用媒介就是反引力子。而重原子即原子核引力场较强的原子如铁、铜很易保持固态,是因它们的引力场强,能轻易克服原子外围电子间的库仑斥力,辐射出的引力子能将周边原子牢牢网在一起。 在原子世界有一种规律,即越轻的原子越易形成气态物质,越重的原子越易形成固态物质,原因在于轻原子的核子数量少,形成的原子核引力场弱,相比之下,原子外围的电子库仑斥力就显得较强,两个轻原子相互靠近,首先触及的就是原子外围的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使轻原子聚集体较难液化。在重原子中,有一些原子的金属键能不强,使固体软化或处于液态,如金、汞、铅,这是因为这些重原子的最外层或第二、三层被10-14个电子所填充,这些重原子之间的库仑斥力比其它重原子要强一些,相对的,其引力场的吸引力要弱一些,使固体软化或处于液态。 在自然环境中,构成物体的原子在频繁地吸收或释放能量(光子),使得原有的四力平衡逐渐产生变化,使物体老化,如塑料老化,金属疲劳。 人们对中性原子、正离子、负离子的认识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人为地设定“正、负电荷对称”是原子的标准模式。实际上自然界中大部分原子都是以正离子或负离子的形式存在,而且单靠库仑静电力根本无法使原子组合成分子,因为原子表面都是同性相斥的负电子。在粒子组合成原子,原子组合成分子的过程中,正、负电荷对称并不是关键因素,最重要的是引力与反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对称。 过去人们认为正、反电子相撞“湮灭”成光子,其实用“湮灭”这个词是不恰当的,因为光子与光子相撞后又能生成正、反电子或正、反夸克。在解决了“粒子质量生成”疑难之后,就会发现0质量的光子与有质量的电子、夸克之间的转化是很正常的,它们之间只是相互转化,而绝不是湮灭。 在原子中,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使电子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占有各自轨道,这种库仑斥力的载体是什么?因为电子之间彼此没有接触,笔者提出,那就是超光速的反引力子和引力子,也只有超光速才能在光速运行的电子之间产生作用力。在两个原子彼此靠近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相似情况,两个原子外围的电子之间也产生库仑斥力,这种作用力是超距的,即电子之间没有接触。将电子比作两个人,在两个人没有接触时,就已向对方辐射光子(红外辐射),这些光子就相当于反引力子和引力子。 按照传统原子、分子理论,不同种类的正离子(如钠离子、铁离子、汞离子)对同一负离子的吸引力应该是相同的,但实际上是质量大即核子数量多的正离子的吸引力大,且质量越大,吸引力越大,这正是强弱不同的原子核引力场导致的。  

阅读全文(2533) | 回复(3) | 编辑 | 精华

回复: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
那方星空(游客)发表评论于2005/6/18 9:06:06

看来你这题目写得不够准确!!

个人主页 | 引用回复 | 主人回复 | 返回 | 编辑 | 删除

回复: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
那方星空(游客)发表评论于2005/6/18 9:00:16

既然说: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所谓前后不就是大爆炸之前和之后吗?我只关心之前事件知道的理由。  
个人主页 | 引用回复 | 主人回复 | 返回 | 编辑 | 删除

回复: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
那方星空(游客)发表评论于2005/6/18 8:49:32

宇宙大爆炸之前,所有物理定理都失效,人又凭什么去知道所发生的事件呢?
个人主页 | 引用回复 | 主人回复 | 返回 | 编辑 | 删除

» 1 »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验证码:  (不区分大小写,请仔细填写,输错需重写评论内容!)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注册 | 博客登陆

Sponsored By W3CHINA
W3CHINA Blog 0.8 Processed in 0.250 second(s), page refreshed 144782835 times.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苏ICP备05006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