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ugust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
|
统计 |
blog名称:超越爱因斯坦 日志总数:33 评论数量:16 留言数量:1 访问次数:113525 建立时间:2005年6月4日 |
| 
|
本站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超越爱因斯坦]传统原子模型存在致命缺陷 |
§1。8
其致命缺陷在于:原子中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质子的电荷与电子的电荷大小相等而符号相反,电荷的数值为4.8033×10-10静电单位=1.6022×10-19库仑,电子的电荷-4.8033×10-10静电单位=-1.6022×10-19库仑;传统原子模型中,是正质子间的库仑静电斥力对抗质子间向内吸引的强核力,而且核聚变必须在超高温高压下才能实现,说明正质子间的库仑斥力大于质子间的强核力,起码两者力量接近。以上说明了质子与电子之间的正负电荷大小相等,那么由负电子包裹着的原子就不可能组合成分子,因为原子的表面都是同性相斥的负电子,想让两个原子靠近都需要用核聚变的超高温高压,这显然是荒谬的。这是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之一。
实际上正质子间的库仑斥力根本无法与强核力抗衡,那原子核就失去力的平衡,原子核会进一步向内塌缩,原子彻底毁灭。
如果说原子核是靠质子、电子间的库仑静电吸引力束缚住光速运行的电子,那么负电子之间产生的库仑静电斥力,就必然使外围电子飞离原子,多电子的重
原子就不可能产生,因为负电子间的距离比正质子与负电子间的距离近得多,且正、负电荷大小相等,这是致命缺陷之二。
正质子间的库仑斥力根本无法与强核力抗衡,两块0.5克的永磁铁之间的排斥力远小于1克铀(235U)裂变释放的强核力,8×1010焦,相当于2.5吨煤的燃烧热。同时与斥力对抗的强核力应该是一种向内的吸引力,实践证明,强核力是一种向外的力,由强核力主导的核裂变、核聚变产生的力都是向外的。
要证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三种直线向外的力,太阳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太阳内原子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时刻与向内的引力对抗,不仅支撑着太阳不向内塌缩,而且时刻向外直线辐射光子、中微子,我们先不管原子内的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如何在短距离内开始发力,它们对外界施加的都是直线向外的力。直线向外辐射的电磁波是电磁力产生的,直线向外的放射性衰变是弱核力产生的,激烈向外爆发的核聚变、核裂变是由强核力产生的。
要证明引力是一种弧线向内的力,很简单,在银河系等稳定星系中,无数恒星都在银河中心黑洞引力场中的引力子拉曳下呈弧线向内运行,旋涡星云也是在原恒星引力场的引力子拉曳下呈螺旋向内运行。如果消除地球自转,空中物体会在地球引力场的拉曳下呈弧线向下落向地面。
卢瑟福在1924年发现原子核附近存在一个电势很大的势垒,它像一个顽固的堡垒一样阻挡着外来粒子的轰击,他发现一个粒子在势垒之外较大距离时,它与原子核之间的静
电力遵守库仑定律,即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是在接近势垒时,静电力不再遵守库仑定律,而是斥力急剧增大,并与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这就是“强核力”。弱核力也表现为一种斥力,它的作用范围在10—15厘米左右。众多实验表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三种不同量级的斥力,如果原子内只有这三种力,那原子早已分崩离析。正象太阳如果没有引力就会炸散一样,从原子构成的太阳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原子中时刻制衡着向外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就是无所不在的“万有引力”。
如果强核力是一种向内的吸引力,那太阳就不可能向外辐射能量,而是向内塌缩,原子弹、氢弹就不会向外爆炸,而是向内缩。
过去人们发现原子中必须存在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才能使原子核聚合在一起,因当时人们不了解引力的性质,所以让“强核力”担负了不可思议的“使命”,在极小距离内,强核力同时被描绘成即是一种斥力,又是一种吸引力,这就象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发动机前半段的涡轮产生向后的推进力(吸引力),而后半段的涡轮却产生向前的推进力(斥力),这样的发动机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样,这种强核力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且认为强核力是引力的1040倍,但这种理论一放到宇宙中就会立即崩溃,由原子构成的可见宇宙中的引力强于强核力。如果引力真的这么小,那太阳内部10千克氢核聚变产生的强核力就能将太阳炸散,或者在太阳中心放置一枚50万吨级氢弹就能将太阳炸散,这显然是荒谬的。实际上两个原子核之间距离为(0.8-2)×10-15米时,原子核之间吸引力属于原子核引力场,强核力只是一种单一的强大斥力,即两个核子之间的距离小于0.8×10-15米时那部分强大斥力。太阳内部每秒钟有6亿吨氢转变成氦,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每秒爆炸900亿颗百万吨级(4.2×1012J)的氢弹,每年用掉2×1019kg的核燃料,但是相对于太阳的总质量2×1030kg,还是一个小数。束缚这样大的核聚变炉,需要多大的引力?相当于多少个“托卡马克”(Tokamak)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的能量,试想在地球上要束缚住一枚装有10千克核装药的氢弹需要多少能级的“托卡马克”装置。如此强大的引力是传统引力理论和原子理论无法解释的。
在恒星中,反斥方(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通过辐射高能光子来对抗“集成引力场”向内旋转收缩的引力子流在大质量恒星中,反斥方只能加快核聚变速率,来抵抗强大的引力,因此恒星的质量越大,寿命越短,最终必将是引力获胜。
传统原子理论认为原子核是靠库仑静电力束缚光速运行的电子,而且遵循平方反比的库仑定律,即库仑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现在我们可以用下列实验来证明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用几十个相同大小和磁性的球形永磁铁代表正质子和负电子,因为两者电荷相同,符号相反,永磁铁之间的同性相斥相当于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永磁铁之间的异性相吸相当于正质子与负电子之间的库仑吸引力;另外用一些球形木代表电中性的中子。用这样方法立即就能发现正电原子核对外围负电子的库仑静电吸引力远远小于相邻的负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我们知道,电子每秒围绕原子核旋转10万亿圈,那些相邻层面的负电子之间每秒都会相遇很多次,那么,多电子的重原子就根本无法存在,由此可见传统原子理论的致命缺陷。
在两个原子之间,存在着多种斥力,其中最直接的是原子外围负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第二是正电原子核之间的库仑斥力,原子核中的强核力、弱核力也产生斥力。在单个原子内正电原子核与负电子之间的库仑吸引力相互持平,本不应出现负离子,即正电原子核已无力束缚一个多余的负电子,但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它们之间肯定有一种未知的强大吸引力。要使原子结合成分子需要克服上述斥力,在没有引力的传统原子模型中已无法提供这种强大的吸引力。但在笔者提出的加入“万有引力”的原子模型中,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笔者进一步指出,“引力”是两个原子间的主要结合力,即化学键的主要成分;原子之所以能组合成分子、细胞、生物体、行星、恒星等宇宙万物,原子间的引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三种向外的力,如没有引力产生向内的力形成平衡,大至天体,小至原子都早已分崩离析。
原子中的电子除轨道运动外还自旋,原子核也自旋,这与天体的运行何其相似,太阳系就是一个超级原子模型,它们都受到同一种力的控制,那就是引力。
人们对引力存在极大的错误认识,如果原子中的电磁力真象过去认为的是引力的1038倍,那太阳就不可能诞生,更不可能产生核聚变,因为两个原子间负电子库仑斥力使它们根本无法靠近。实际上,主星序恒星的引力等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之和,且最终必将战胜后三者。人们错误地用小物体形成的“化合引力场”与大天体的“集成引力场”相比,这两种引力场存在很大差异,在小物体中由于内部压力小,原子中的引力主要用于束缚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辐射到原子外的引力子本来就很少,且引力场作用范围只相当于5-20个原子直径,这在原子组合成分子的过程中有很大作用,由于引力子的高穿透性,很难被目前的仪器测得。而在大质量天体中,情况完全不同,由于天体内部压力大,温度高,原子处于电离态,原子核引力场不用再束缚电子,且巨压可以束缚部分强核力,因此每个原子核引力场可以将多余的10-30%的引力子输出,形成球形的“集成引力场”,这种引力场辐射的引力子可以束缚住很远的物体。
§1。9 微观物质中的引力场与反引力场
为了探究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本质,我们就得溯源至它们的源头,微观物质中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反引力子在与引力子的对抗中形成夸克、电子、光子、中微子,所以这些粒子具有最小单位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称为“原始引力场”和“原始反引力场”。质子、中子、介子、超子等重子是由多个夸克组成,形成“复合引力场”。多个质子与中子能组合成“原子核引力场”和“原子核反引力场”。上述引力场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引力场始终保持球形,自转轴两端是引力子的输出口。随着引力场的形成,产生相应的“反引力场”。原子组合成分子,将形成一种“化合引力场”。
在球形的“原子核引力场”中,引力子的运行路线与天体相似,引力子束缚着电子的接近光速围绕原子核运行,可以将原子核比作太阳,电子比作地球等行星,在这里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形成持久平衡。原子核引力场对原子外部的作用力很小,作用范围只相当于5-20个原子直径,所以它们有能力组合成分子,却无力束缚距离较远的分子或原子。粒子的自旋是由自身引力场的引力子拉曳造成的,与天体的自转一样。
两个核子势能U(r)和核子间距r的关系近似反映了原子核引力场和反引力场的基本性质,质子、中子都是由引力场束缚反引力场形成的,当r逐渐减少时,首先触及的是向内吸引的引力场,且强度急剧增大,当r减少到ro=0.48F时,触及的是反引力场,在质子和中子中表现为强核力,产生向外的巨大斥力。在1.7F-0.48F这一范围内,主要运行着超光速的引力子,它们将超光速的反引力子束缚在小于0.48F的范围内。
夸克、电子、光子、中微子的“原始引力场”中又可分“左引力场”和“右引力场”。左、右引力场可以拿左手与右手来作比喻,如左手与右手互为镜像,在同一平面上,左手与右手不能互相重合,但将左手翻个面,便能与右手重合,所以左、右引力场可以存在同一粒子中,而不相互碰撞,但左引力场及束缚的左反引力场与右引力场及束缚的右反引力场的作用力却是相反的,左引力场中引力子全部向左呈弧线向内旋转,左反引力场中的反引力子在左引力场引力子的束缚下,全部向左作圆周旋转;右引力场中引力子全部向右呈弧线向内旋转,右反引力场中的反引力子在右引力场引力子的束缚下,全部向右作圆周旋转。
在电子、光子、中微子、夸克中存在左引力场,右引力场、左反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引力子与反引力子自旋速度高,且方向相同。从正、反奇子的运行图可看出,独立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自旋方向是相同的,但它们都是球对称的,在粒子中,反引力子翻个身,就变得与引力子自旋方向相反,如此就不阻碍两者的有序运行,所以在粒子中,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看上去是自旋方向相反的,就象有机分子中自旋相反的负电子。
引力子、反引力子都有自旋轴,自旋轴即是反奇子的输出口,与引力场形状相同,宇宙中这些球形旋涡场的基本形状都是相同的。
在天体引力场中,引力子和反引力子都有质量,且质量相同。
在引力子、反引力子中,正奇子、反奇子自旋方向相反,质量为0。正奇子、反奇子没有结构,是点状能量,只是运行轨道不同,图39为反奇子运行轨道,图40是正奇子运行轨道。在黑洞的巨大压力中,反引力子外围的部分正奇子被压入反奇子的轨道,由于它们都是球对称的,正奇子翻个身就变得与反奇子的自旋方向相同,成为反奇子。正、反奇子自旋相反,使反奇子能有效束缚住正奇子,正奇子也能支撑住引力子、反引力子泡沫,将正、反奇子比作两个齿轮,它们在相互制衡中必须是自旋相反的。
一、粒子的质量生成
粒子的质量生成一直是物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同是自旋为1/2的轻子,µ子和电子的质量竟相差约207倍,任何理论都难解释,笔者认为这是粒子在转化过程中,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也随之相互转化,使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强度差增大造成的。
粒子的质量不仅与天体引力场有关,而且与自身引力场与反引力场也有紧切关系,由于粒子中的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在天体的强大引力子流产生两种相反的力,所以当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强度相等时,粒子质量为0,如光子;但绝大部分粒子中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强度并不相同,因此粒子的质量大小与自身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强度差成正比。
光子的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都是平衡的,因此质量为0,能量高的光子中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数量多,反引力场与引力场强,能量低的光子则反之。
三代轻子、夸克之所以出现巨大的质量差异,也源于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力量对比的不平衡,其中第一代是构成我们周围复杂纷纭的物质世界的基本组分,第二代和第三代构成的物质寿命都极短,这是因在高能加速器中高速碰撞使第一代轻子、夸克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平衡,如第三代τ子的质量略大于1780MeV,是第一代电子的3500倍,τ子中的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中引力子、反引力子远多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中引力子、反引力子,所以生成的质量很大,但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严重失衡的粒子是极不稳定的,以极快的速度转化成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较平衡的小质量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
0质量光子碰撞可以生成有质量的正、反电子,是因光子内部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在碰撞中形成不平衡,生成自旋相反的正、反电子。在正电子中,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强于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电子右旋,带正电;在负(反)电子中,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强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电子左旋,带负电,正、反电子质量之差等于光子。其它正、反粒子也可以此类推。
二、夸克禁闭的原因
夸克的左右引力场与左右反引力场很不平衡,有些夸克的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中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远远多于左引力场与左反引力场,有些则反之,所以由夸克组成的强子质量远大于电子,也造成单个夸克是极不稳定的,以极快的速度转化成光子或轻子,所以我们无法分离出单独的夸克,夸克的这种特性可以从π、k介子、超子等不稳定粒子中清楚看出,强子相撞会转化成光子或轻子,也就是夸克都转化成光子或轻子。三个夸克组合成质子形成“质子引力场”,这种引力场能使夸克不衰变,就象中子进入原子核,组成“原子核引力场”而不再衰变一样,所以夸克必须被禁闭在质子内才能稳定。
正粒子和反粒子都有左右引力场和左右反引力场,差别只在于两者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的强度差正好相反,所以它们自旋方向相反,电符相反,质量相同。有质量的正反粒子碰撞转化成0质量的光子,是因在高速碰撞中使粒子的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形成平衡,就成了0质量的光子。
自旋为0的粒子是极不稳定的,因为它们内部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处于激烈的对抗之中,所以它们的质量都很大,但未形成主导的左引力场或右引力场,使粒子产生左旋或右旋。而且质量越大,说明它们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越不平衡,衰变速度越快。
|
阅读全文(2646)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