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ugust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
|
IMAGE_031.jpg

|

|
Blog信息 |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80021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

| |
[教育理论]新知识观:研究性学习的知识论基础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4/12/8 10:02:17 |
新知识观:研究性学习的知识论基础http://www.being.org.cn/inquiry/ilbase.htm很好的文章!值得一看!
知识观是人们对什么知识最有用和掌握什么知识的根本看法,不同的知识观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观、课程观,如传统知识观重视陈述性知识,这便产生了接受性学习。一种什么样的知识观需要研究性学习,或者说,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知识观的基础上的,这个问题的思考对深入研究性学习有重要的价值。
一、新知识观关于知识性质的看法,在本质上包含着它在学习方式上对研究性学习的必然选择。 传统知识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在传统知识性质观的影响下,形成了以知识传授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观。 新知识观认为,认识对象不是独立于认识主体的客观存在,缺乏认识主体的认识兴趣及其他许多与认识行为相关的条件,就不会有任何的认识对象。正是建立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的对知识的价值需要,以及其他许多与认识行为有关的条件,使认识主体”选择“了认识对象,建构了认识对象。 任何知识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贩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之中,离开了这种特定的境遇,既不存在任何的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也不存在任何的知识。 在传统知识性质观的支配下,教学的核心任务或基本任务就是正确、有效地传递和掌握课程知识,师生关系的基本性质就是知识的传递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叫的基本形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核心或最终目的也都是归结于此,服务于此。学生被允许的活动范围也就限制在这个狭小的圈子里而不能越雷池半步,至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等都被看成是建立在课程知识的传递和掌握基础之上的,甚至被直接归结为某种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新知识观则揭示了长期被现代知识所掩盖的文化性、情境性、价值性、建构性。研究性学恶习强调在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主体体验,它提倡在问题的调查研究中解决问题。知识的价值性是指个体对知识满足个体的一种属性,研究性学习是在使用与体验中获得知识的。因此,由此所获得知识的价值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知识类型观的新发展与研究性学习 (一)世界经合组织从经济学角度对知识的分类为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中的内容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世界经合组织从经济学角度对知识的划分:一是知道什么是知识( Know--what ),即关于事实的知识;二是知道为什么的知识( Know--why )即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三是知道怎么做的知识( Know--how ),即关于技能和诀窍方面的知识;四是知道是谁的知识( Know--who ),涉及谁知道某种信息的知识,即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它包含了特定社会关系的形成。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知识可以通过读书、听演讲和查看数据库而获得,第三类和第四类知识属于”隐含经验类知识“,是难以编码和度量的知识,它们的获取主要靠实践。这个分类生动的反映了当代知识体系的结构性变动。传统知识基本是教给学生”是什么“的知识与”为什么“的知识,而较为忽视后两种知识。这个分类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怎么做的知识与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要获得怎么做的知识,就必须要求学生亲身实践,而这正好是研究性学习的优势之所在。这个分类为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知识内容选择方面的方法论指导。 (二)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隐性知识?):我们重视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理由 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知识,缄默知识是指以整体经验为基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三)私人知识和社会知识:从私人知识转化成社会知识需要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手段 我们把那些暂时停留在人脑中尚未实现物化的知识称之为”私人知识“,把那些已经实现了物化,可以通过百科全书、著作,以及通过无数劳动产品所能够体现的知识称之为”社会知识“。我们既要承认”社会知识“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私人知识“的地位。 (四)小知与大知:为学生打破学科限制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与传统的“小知”相比,“大知”的新含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大知”认为人类各种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现代人不应该把自己束缚在狭小的单学科田地里,做井底之蛙,而要在掌握一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朝多学科、跨学科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第二,“大知”还表现在不仅重视科学知识本身,同时重视知识产生的背景、发现过程、思维方式、运用方法等,换句话说,后者也是“大知”所包含的内容。第三,我们不是为“知”而知,而是为“创”而知。
三、几点结论性认识 第一,知识观念的转变,使我们重新认识教师、学生的角色和教育教学的任务。 第二,知识观念的转变,使从事知识创新所需要的个体素质结构发生许多重要的变化。 第三,知识观念转变带来的教育目的观念更新,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变革的要求也必然会引起教学策略和课程设置的巨大变化。 第四,知识性质观由客观性向文化性、普遍性向情境性、中立性向价值性的转变,向我们提出开发本土课程、加强人文课程、改造科学课程的任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