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ugust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
|
IMAGE_031.jpg

|

|
Blog信息 |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80458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

| |
[教育理论]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4/12/8 14:53:29 |
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http://www.being.org.cn/inquiry/cooperative.htm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在20世纪处兴起于美国。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实践虽然在其具体形式上和称谓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称“合作学习”、“合作授课”,在前苏联等国家称“合作的教育学”,在我国称“合作教学”等,但它们却有许多共同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有着许多质的不同,并由此形成彼此鲜明的对照。综而观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互动观 合作学习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因而这种互动观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教学观有所不同。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 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的互动观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定位教学活动是一种复合活动 现代教育信息论认为,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致呈现为四种类型:一是单向型,视教学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发出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二是双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四是成员型,视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唯一的信息源。合作学习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其间必然涉及上述四种信息互动过程和模式,缺一不可。 (二)突出生生互动的潜在意义 合作学习的代表任务约翰孙( D. W. Johnson )高度评价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教学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负性负担,提高学舌功能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 (三)强调师师互动的前导地位 合作学习把师师互动作为叫的前导性因素纳入教学系统,扩大了教学系统的外延,并将之视为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二、目标观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同时,合作学习十分注意人际交往的技能目标,并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目标予以遵循和追求。
三、师生观 合作学习认为,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学的主要矛盾。教学中的其他矛盾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即为了解决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才产生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等矛盾,因而它们是从属性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四、形式观 合作学习采用了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合作学习认为,教学应当兼顾教学的个体性与集体性特征,应当把个别化与人际互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合作学习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具体怎么操作?)我国的合作学习基本基本流程可归纳为:合作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合作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可见,教师授课是合作学习策略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优等生,一名差生,二名中等生。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同时,全班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又应具有同质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五、情境观 合作学习认为,组织学生学习的情境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竞争性的情境,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个人的目标与同伴的目标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即别人的成功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反之亦然,是一种“利己损人”的学习情境。一种是个体性的情境,学生们各自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独立学习,而不必管他人学得如何,这是一种“利己不利人也不损人”的学习情境;还有一种是合作性的情境,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情境。 合作学习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加以利用,符合教学规律和时代的需求,是对传统教学的单一竞争格局或情境的一大变革。
六、评价观 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常规参照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若胜负。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将常规参照改为标准参照评价,将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中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种评价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总之,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以后中富有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值得大家予以关注和研究。 |
|
|